论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NGO)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被引:7
作者
刘昌明
段艳文
机构
[1]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国际环境 NGO; GMS; 生物多样性保护; 国际合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6 [保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90705 ;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初启动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在使相关国家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退化。由于区域内国家政治制度不一、法律制度不完善、生物保护专家缺乏等原因,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陷入困境。一些大型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NGO)通过直接参与政府决策和施加压力等方式,参与到 GMS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5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区域公共产品与区域合作:解决GMS国家环境问题的新视角 [J].
黄河 .
国际观察, 2010, (02) :73-78
[2]   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的制度分析 [J].
黄阳坚 .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8 (01) :89-90
[3]   论GMS生物安全保护中的国际合作法律机制——兼论中国生物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 [J].
陈志 .
东南亚纵横, 2009, (12) :98-102
[4]   非政府组织的基本理论探讨 [J].
李红艳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62 (03) :360-364
[5]   论我国非政府组织的自治权及其保障 [J].
葛自丹 .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1) :78-82
[6]   非政府组织:东亚民主化进程中的社会新角色 [J].
杨鲁慧 .
政治学研究, 2006, (01) :117-122
[7]   全球化、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 [J].
马秋莎 .
开放时代, 2006, (02) :118-138
[8]   越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回顾与展望 [J].
毕世鸿 .
东南亚纵横, 2006, (02) :47-51
[9]   怒江的民间保卫战 [J].
曹海东 .
经济, 2004, (05) :36-42
[10]   非政府组织与国际环境法的发展 [J].
何艳梅 .
环境保护 , 2002, (12)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