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作用

被引:26
作者
段秋梁 [1 ]
谭未一 [2 ]
杨长春 [1 ]
张延玲 [1 ]
闫臻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华北东部; 晚中生代; 变质核杂岩; 原型盆地群; 岩石圈减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在对华北东部晚中生代变质核杂岩、原型裂陷盆地群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壳和上地幔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分析了变质核杂岩构造、裂陷盆地群的主要控制因素和岩石圈巨大减薄作用的形成机理,阐明了华北东部晚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受太平洋板块俯冲效应、扬子板块碰撞挤压和软流圈大规模上涌联合作用的控制,而地表、中-上地壳分界和Moho界面是深部地质过程和浅部地质构造之间耦合的关键界面.
引用
收藏
页码:403 / 41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2 条
[11]   华北地区Lg尾波衰减研究——Lg尾波Q0地震成像 [J].
刘建华 ;
刘福田 ;
阎晓蔚 ;
胥颐 ;
郝天珧 .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6) :1044-1052
[12]   构造体制转折是岩石圈尺度的行为 [J].
邵济安 ;
张履桥 ;
牟保磊 .
地质通报, 2004, (Z2) :973-979
[13]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峰期的主要地质效应和形成动力学探讨 [J].
翟明国 ;
孟庆任 ;
刘建明 ;
侯泉林 ;
胡圣标 ;
李忠 ;
张宏福 ;
刘伟 ;
邵济安 ;
朱日祥 .
地学前缘, 2004, (03) :285-297
[14]   华北岩石圈减薄的时空不均一特征附视频 [J].
徐义刚 .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3) :324-331
[15]   华北地区岩石圈类型:地质与地球物理证据 [J].
邱瑞照 ;
邓晋福 ;
周肃 ;
李金发 ;
肖庆辉 ;
吴宗絮 ;
刘翠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8) :698-711
[16]   华北东部中生代热体制转换及其构造意义 [J].
付明希 ;
胡圣标 ;
汪集旸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6) :514-520
[17]   华北地块中东部中生代侵入杂岩中角闪石和黑云母的40Ar/39Ar定年:对岩石圈减薄时间的制约 [J].
许文良 ;
王冬艳 ;
王清海 ;
裴福萍 ;
林景仟 .
地球化学, 2004, (03) :221-231
[18]   地幔柱构造对松辽盆地及渤海湾盆地形成的制约 [J].
肖龙 ;
王方正 ;
王华 ;
F.Pirajno .
地球科学, 2004, (03) :283-292
[19]   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基底构造单元的重磁特征 [J].
周立宏 ;
李三忠 ;
赵国春 ;
刘展 ;
郭晓玉 ;
王金铎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4, (01) :91-100
[20]   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特征与原型盆地 [J].
周立宏 ;
李三忠 ;
刘建忠 ;
高振平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3, (04) :692-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