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牟平—即墨断裂带晚中生代运动学转换历史

被引:64
作者
张岳桥 [1 ]
李金良 [2 ]
张田 [1 ]
袁嘉音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牟平—即墨断裂带; 断层运动学; 构造应力场; 走滑断裂作用; 伸展断裂作用; 晚中生代; 胶东半岛;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7.03.001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牟平—即墨断裂带不仅构成了苏鲁造山带与胶北地块(华北地块)的边界,也是中国东部巨型郯庐走滑断裂系(即郯城—庐江走滑断裂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野外断层滑动矢量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侵入岩和火山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年分析,结合海域地球物理资料解释成果,研究了该断裂带平面展布形态和晚中生代构造演化历史。结果表明,牟平—即墨断裂带在晚侏罗世—白垩纪时期经历了挤压左旋平移—引张伸展—右旋走滑拉分等3个显著不同的运动学转变历史。晚侏罗世是重要的挤压作用时期,沿断裂带发生显著的左旋走滑活动,牟平—即墨断裂带东支桃村—东陡山断裂记录了约30km的左旋错移量。早白垩世时期,构造体制以引张伸展活动为主,引张应力方向为NW—SE至近W—E向,沿断裂带形成一系列深而狭长的断陷盆地;盆地中侵入岩和火山喷发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试,获得了一致的年龄在106~123Ma。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断裂带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右旋剪切拉分作用控制了胶县—莱阳伸展断陷盆地的发育,沿断裂带局部凹陷区控制了晚白垩世王氏群沉积。早、晚白垩世之间发生一期构造挤压事件,挤压方向NW—SE,导致断陷盆地构造反转和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但这期走滑位移量不大。牟平—即墨断裂带运动学历史和构造应力场演化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并对构造体制转换过程的动力学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构造地质学制约。
引用
收藏
页码:289 / 30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胶莱盆地深部拆离系统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J].
张岳桥 ;
李金良 ;
柳宗泉 ;
任凤楼 ;
袁嘉音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4) :504-511
[2]   华北板块东部中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地格局 [J].
刘建忠 ;
李三忠 ;
周立宏 ;
高振平 ;
郭晓玉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4, (04) :45-54
[3]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峰期的主要地质效应和形成动力学探讨 [J].
翟明国 ;
孟庆任 ;
刘建明 ;
侯泉林 ;
胡圣标 ;
李忠 ;
张宏福 ;
刘伟 ;
邵济安 ;
朱日祥 .
地学前缘, 2004, (03) :285-297
[4]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及其对西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响应 [J].
朱光 ;
王道轩 ;
刘国生 ;
牛漫兰 ;
宋传中 .
地质科学, 2004, (01) :36-49
[5]   华北地区燕山期岩石圈减薄的深部过程 [J].
邓晋福 ;
苏尚国 ;
赵海玲 ;
莫宣学 ;
肖庆辉 ;
周肃 ;
刘翠 ;
赵国春 .
地学前缘, 2003, (03) :41-50
[6]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J].
吴福元 ;
葛文春 ;
孙德有 ;
郭春丽 .
地学前缘, 2003, (03) :51-60
[7]   胶莱盆地构造演化规律 [J].
唐华风 ;
程日辉 ;
白云风 ;
孔庆莹 .
世界地质, 2003, (03) :246-251
[8]   胶莱盆地莱阳凹陷构造特征及演化 [J].
翟慎德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3, (02) :137-142
[9]   胶南-威海造山带研究进展及重要地质问题讨论 [J].
王来明 ;
宋明春 ;
王沛成 .
山东地质, 2002, (Z1) :78-83
[10]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 [J].
朱光 ;
牛漫兰 ;
刘国生 ;
王道轩 ;
宋传中 .
地质学报, 2002, (03) :32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