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在中国种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被引:5
作者
张万松 [1 ]
郭香墨 [2 ]
张爱民 [3 ]
王淑俭 [4 ]
王春平 [1 ]
机构
[1]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2] 中国农科院棉花所
[3]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
[4] 河南农业大学
关键词
四级种子生产程序; 三圃制; 中国种业; 种子生产体系; 种子产业体制;
D O I
10.16590/j.cnki.1001-4705.2009.03.064
中图分类号
S339 [良种繁育];
学科分类号
071007 ; 090102 ;
摘要
通过对比分析,阐明了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子生产应用中"四级种子生产程序"的先进性和"三圃制"的局限性。充分显示出"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在形成我国种子生产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积极作用,以及在构建现代种子产业体制中技术上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9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论中国迈向21世纪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程序和种子类别 [J].
张万松 ;
王春平 ;
陈翠云 ;
王淑俭 ;
杨会武 ;
郭天财 ;
汤其林 ;
张进生 ;
霍晓妮 ;
张福平 ;
郭香墨 .
种子, 2002, (01) :3-5+12
[2]   应用“四级种子生产程序”搞好“育、繁、推”一体化 [J].
张伟 ;
王春平 ;
苗艳芳 .
种子, 2001, (05) :48-49
[3]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及其应用模式 [J].
张万松 ;
陈翠云 ;
王淑俭 ;
陈军营 ;
张伟 ;
袁祝三 ;
荆清文 ;
赵玉莲 .
中国农业科学 , 1997, (02) :28-34
[4]   试论四级种子生产程序的理论基础 [J].
王林生 ;
郭家信 .
种子, 1996, (05) :51-52
[5]   谈谈“提纯复壮”的局限性 [J].
陆作楣 .
种子, 1986, (01) :49-51
[6]   略论农作物品种群体的遗传变异问题 [J].
陆作楣 .
种子, 1983, (02) :75-7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M]. 中国法制出版社 , ,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