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肝血瘀证

被引:15
作者
杜慧慧
李青梅
王磊
李莹
王俐琼
张玮
机构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肝科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肝血瘀证; 免疫;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59 [现代医学内科疾病];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与肝血瘀证的关系。方法:根据我们制定的肝血瘀证辨证标准,将肝血瘀证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型,通过对84例PBC患者进行肝血瘀证辨证,探讨PBC患者肝血瘀证的发生率,且设4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考察PBC肝血瘀证患者与非肝血瘀证患者及正常人的免疫学指标。结果:84例PBC中肝血瘀证患者71例(84.5%),其中轻度22例(26.2%),中度25例(29.8%),重度24例(28.5%);非肝血瘀证患者13例(15.5%)。两组患者具体症状体征出现的频率则以舌质紫暗、舌下静脉曲张以及面部、齿龈及眼周紫黑为高,在84例PBC患者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9.5%和57.1%。肝血瘀证与非肝血瘀证两组患者的免疫指标CD4+、CD8+、CD4+/CD8+、IgG、IgM、IgA、B因子均异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补体C3、C4不仅两组异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两PBC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血瘀证者降低更为明显。结论:研究表明PBC患者中肝血瘀证者占84.5%,且与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36 / 139+157 +15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关于“血瘀证”客观化研究的思考 [J].
张玮 .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1, (02) :117-119
[2]   微循环改变与血液高凝状态在血瘀证中的研究进展 [J].
李丽琴 ;
郭竹秀 ;
吴锐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35) :4640-4642
[3]   APRI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相关性研究 [J].
王俐琼 ;
张玮 .
肝脏, 2010, 15 (05) :323-325
[4]   多囊卵巢综合征血瘀证病理与性激素及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J].
杨洪波 ;
袁志成 .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09) :2045-2046
[5]   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分析肾上腺素致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建立 [J].
赵玲 ;
魏海峰 ;
李雅莉 ;
张丽 ;
李林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8 (02) :188-190
[6]   血瘀证患者实验室指标诊断贡献度比较研究 [J].
姚魁武 ;
王阶 ;
朱翠玲 ;
武继涛 .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5 (01) :42-44+47
[7]   祛瘀合剂对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J].
周玲 ;
朱微微 ;
罗云 ;
吴永红 ;
张丽君 ;
胡继鹰 .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9, 11 (06) :18-20
[8]  
TNF-α、TGF-β1和IL-10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关系[J]. 姜在来,张玮,张辉,刘一博,苏式兵.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31)
[9]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5例临床观察 [J].
董振华 ;
徐慧媛 ;
齐贺彬 .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4 (03) :185-186+188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疗效观察 [J].
苏春芝 .
辽宁中医杂志, 2008, (03) :41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