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ST-SSR的西南茶区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

被引:87
作者
刘振 [1 ]
王新超 [1 ]
赵丽萍 [1 ]
姚明哲 [1 ]
王平盛 [2 ]
许玫 [2 ]
唐一春 [2 ]
陈亮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资源与改良研究中心,国家茶树改良中心
[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茶树; EST-SSR;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71.1 [茶];
学科分类号
0902 ; 090203 ;
摘要
利用本实验室cDNA文库测序所获得的茶树EST序列为主自行开发的24对和他人7对共31对EST-SSR引物,对60份西南茶区茶树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西南茶区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31对引物共检测到等位位点137个,每个引物为2 ̄8个之间,平均4.42个。遗传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在0.09 ̄0.85之间,平均达0.63。观测杂合度(Ho)在0.07 ̄0.94之间,平均值为0.53。UPGMA聚类表明,按相似系数为0.39可将参试的60份种质资源分为五大类。聚类结果在分子水平上显示了我国西南茶区种质资源间的亲缘关系,为以后种质资源保存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启示。
引用
收藏
页码:100 / 11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应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侯渝嘉
    何桥
    李品武
    梁国鲁
    彭萍
    邓敏
    [J].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03) : 462 - 465
  • [2] 我国茶树无性系品种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姚明哲
    陈亮
    王新超
    赵丽萍
    杨亚军
    [J]. 作物学报, 2007, (04) : 598 - 604
  • [3] 茶树EST-SSR的信息分析与标记建立
    金基强
    崔海瑞
    陈文岳
    卢美贞
    姚艳玲
    忻雅
    龚晓春
    [J]. 茶叶科学, 2006, (01) : 17 - 23
  • [4] 简单重复序列的研究与应用
    朴红梅
    王玉民
    刘宪虎
    王景余
    金成海
    [J]. 吉林农业科学, 2004, (06) : 11 - 15
  • [5] 开发SSR引物方法之研究动态
    李明芳
    郑学勤
    [J]. 遗传, 2004, (05) : 769 - 776
  • [6] 云南特有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段红星
    邵宛芳
    王平盛
    许玫
    庞瑞华
    张亚萍
    崔文锐
    [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03) : 246 - 254
  • [7] 茶树基因组DNA提纯与鉴定
    陈亮
    陈大明
    高其康
    杨亚军
    虞富莲
    [J]. 茶叶科学, 1997, (02) : 19 - 23
  • [8] Cheng-Yu Hung,Kuo-Hsiung Wang,Chi-Chun Huang,Xun Gong,Xue-Jun Ge,Tzen-Yuh Chiang.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11 microsatellite loci from <Emphasis Type="Italic">Camellia sinensis in Taiwan using PCR-based isolation of microsatellite arrays (PIMA)[J].Conservation Genetics,2008
  • [9] M. Ghislain,D. Andrade,F. Rodríguez,R. J. Hijmans,D. M. Spooner.Genetic analysis of the cultivated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L. Phureja Group using RAPDs and nuclear SSRs[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06(8)
  • [10] Characterization of EST-SSRs in loblolly pine and spruce
    Yanik Bérubé
    Jun Zhuang
    Dainis Rungis
    Steven Ralph
    Jörg Bohlmann
    Kermit Ritland
    [J]. Tree Genetics & Genomes, 2007, 3 : 251 -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