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FM储层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在延吉盆地的应用

被引:6
作者
郄瑞卿 [1 ,2 ]
薛林福 [1 ]
王满 [1 ]
王丽华 [3 ]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吉林农业大学土地管理系
[3]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
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 储层; 延吉盆地;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09.01.018
中图分类号
P618.130 [];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通过对已有储层评价方法优势与不足的分析,提出在空间数据库基础上应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进行油气储层评价,并对延吉盆地大砬子组储层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Ⅰ级储集层主要发育于朝阳川凹陷中央—延D4井西缘、呈椭圆状分布,朝阳川凹陷西缘即延D6、延3之间呈月牙状分布;Ⅱ级储集层区块较大,分布集中在朝阳川凹陷周缘及帽儿山凸起,在清茶馆凹陷的东缘、南缘和德新凹陷的北缘呈不规则分布;Ⅲ级主要发育于朝阳川凹陷中央-朝阳川镇南部,清茶馆凹陷东缘,呈条带、小块状零星分布,德新凹陷大部呈不规则分布;Ⅳ级主要发育于西部隆起区、练花洞单斜一带,在茶清馆凹陷中央也有零星分布;其它地区是储层物性发育较差的Ⅴ级。
引用
收藏
页码:168 / 17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油气储层GIS评价的数据库模型 [J].
施冬 ;
张春生 .
地理空间信息, 2007, (06) :14-16
[2]   灰色系统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方法 [J].
宋子齐 ;
杨立雷 ;
王宏 ;
李燕 ;
孙丽娜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7, (03) :76-81
[3]   油气资源丰度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济阳坳陷为例 [J].
杨丽娜 ;
解国军 .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7, (01) :55-58+4
[4]   基于GIS的油气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J].
施冬 ;
陈军 ;
朱庆 .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4, (07) :592-596
[5]   延吉盆地含油气系统与勘探前景 [J].
许岩 ;
刘立 ;
赵羽君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4, (02) :227-230+241
[6]   储层沉积微相带自动跟踪方法 [J].
薛林福 ;
王剑 ;
王东坡 ;
梅启太 ;
孙权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1) :88-92
[7]   灰色理论在辽河油田滩海区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J].
王瑞飞 ;
王永宏 ;
王永平 ;
甘庆明 ;
赵东明 .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6) :35-38+90
[8]   延吉盆地下白垩统铜佛寺组、大拉子组沉积与油气特征 [J].
冯昌寿 .
吉林地质, 2002, (03) :33-40+53
[9]   地质信息综合评价法预测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 [J].
黄旭楠 ;
傅振华 ;
包世界 ;
胡素云 ;
陈艺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5, (05) :24-29+97
[10]   应用模糊评判法预测延吉盆地含油气有利勘探区 [J].
郭少斌,朱建伟,陶青龙 .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4, (03) :32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