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北缘晚新生代的差异性隆起特征

被引:7
作者
马钦忠
李吉均
机构
[1] 上海市地震局,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上海,甘肃兰州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缘; 差异性隆升; 传播比; 构造变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在青藏高原的研究中,一个涉及高原隆升过程和机理的重要科学问题就是高原差异性隆升问题。文中初步研究了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北缘的这种差异性隆升特征。研究表明,高原北缘山系隆升变化的差异性是很明显的。自23.7 Ma以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平均剥蚀率分别有4次阶梯式、谷—峰—谷—峰—谷式和二次阶梯式的变化形式。在3.6 Ma BP以前,青藏高原北缘山系的差异性隆升总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地貌特征;在3.6~1.7 Ma青藏运动发生期间,高原北缘山系的差异性隆升特征是西强东弱;在0.6 Ma以来,高原北缘山系的隆升差异性呈现出西强—中弱—东次强的特征。自1.7 Ma以来青藏高原北缘西昆仑山褶皱带平均缩短应变为38%,阿尔金山褶皱带平均缩短应变为8%,祁连山褶皱带平均缩短应变为15%。这和它们的高度在此期间的差异特征极为相似。
引用
收藏
页码:590 / 59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北缘构造变形和剥蚀变化及其与山脉隆升关系 [J].
马钦忠 ;
李吉均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3, (01) :27-34
[2]   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 [J].
李吉均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 (01) :3-5
[3]   吉隆盆地的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喜马拉雅山隆起 [J].
王富葆 ;
李升峰 ;
张捷 ;
阎革 ;
申旭辉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29-335
[4]   夷平面、古岩溶与青藏高原隆升 [J].
崔之久 ;
高全洲 ;
刘耕年 ;
潘保田 ;
陈怀录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78-386
[5]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 [J].
钟大赉 ;
丁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289-295
[6]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 [J].
李吉均 ;
方小敏 ;
马海洲 ;
朱俊杰 ;
潘保田 ;
陈怀录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16-322
[7]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上新世以来快速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J].
丁林 ;
钟大赉 ;
潘裕生 ;
黄萱 ;
王庆隆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5, (16) :1497-1500
[8]   青藏高原中东部最大冰期时代高度与气候环境探讨 [J].
施雅风,郑本兴,李世杰,叶佰生 .
冰川冻土, 1995, (02) :97-112
[9]   酒西盆地、酒东盆地第三系磁性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J].
黄华芳 ;
彭作林 ;
卢伟 ;
郑建京 .
甘肃地质学报, 1993, (01) :6-16
[10]   现代青藏高原上升速度问题 [J].
张青松 ;
周耀飞 ;
陆祥顺 ;
徐秋六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1, (07) :529-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