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理解的过程理想

被引:3
作者
李晓峰
白彦茹
机构
[1] 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课程; 课程理解; 过程理想;
D O I
10.13763/j.cnki.jhebnu.ese.2009.02.008
中图分类号
G423 [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入此。];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美国当代课程理论家威廉姆F.派纳所表达的课程理解的思想挑战了"泰勒原理"的传统,成功地对课程研究领域进行了概念重建,由此也确立起课程理解的新范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话语。课程理解的理想是一个从不同角度审视的演变过程,是趋于自善的生态理解。课程理解的进程具体表现为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前提下,在具体的意义化情境中,在自由会话的形式下的课程的自由生成的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2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智慧和信仰.[M].周国平著;.中国盲文出版社.2006,
[2]  
理解课程.[M].[美]威廉 F·派纳等 著;张华等 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刘济良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4]  
教育的目的.[M].(英)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著;徐汝舟译;.三联书店.2002,
[5]  
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叶澜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后现代课程观.[M].(美)小威廉姆E.多尔(WilliamE.Doll;Jr.)著;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   派纳论“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 [J].
袁桂林 .
外国教育研究, 2003, (01) :1-8
[8]   美国当代批判课程理论初探(下) [J].
张华 .
外国教育资料, 1998, (03) :76-80+18
[9]   美国当代批判课程理论初探(上) [J].
张华 .
外国教育资料, 1998, (02) :18-23
[10]   生活意义的失落与当代教育的使命 [J].
刘铁芳 .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7, (02) :15-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