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罗甸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沉积的微生物岩的时代和沉积学特征

被引:58
作者
刘建波 [1 ]
江崎洋一 [2 ]
杨守仁 [3 ]
王海峰 [3 ]
足立奈津子 [4 ]
机构
[1]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2]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地球学科
[3]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4] 日本宫城教育大学地学
关键词
贵州; 罗甸; 微生物岩; 二叠—三叠系界线; 凝块石; 中型构造; 海平面变化; 牙形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二叠纪末期发生的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使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均受到重创,该事件后微生物岩广泛分布于全球正常浅海地区。研究认为,扬子地台在二叠纪末期存在一次海平面降低的事件,造成研究区二叠纪地层与早三叠世微生物岩之间存在沉积间断或剥蚀,并使三叠纪牙形石混入二叠纪末期的沉积物中。二叠—三叠系界线位于微生物岩层的底界;微生物岩形成于早三叠世最早期,相当于Hindeodus parvus带,是早三叠世最早期开始的海侵事件为其提供生长所需的可容纳空间。在Isarcicella staeschei带—I.isar- cica带早期再次发生相对海平面降低事件,之后海平面开始快速上升。研究区早三叠世早期的微生物岩以凝块构造发育为特征,具有斑状、层状、枝状和网状凝块构造4种典型中型构造。结合前人的工作,认为微生物群落通过生物沉积和物理沉积作用形成球状体,球状体汇聚形成不同的中型凝块构造。研究扬子地台早三叠世凝块石的确切时代和结构、构造类型特征,为准确恢复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的环境变迁以及生物演化事件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重要的证据。
引用
收藏
页码:473 / 48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重庆老龙洞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J].
吴亚生 ;
姜红霞 ;
廖太平 .
岩石学报, 2006, (09) :2405-2412
[2]   湖北崇阳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钙质微生物岩的时代及基本特征 [J].
杨浩 ;
张素新 ;
江海水 ;
王永标 .
地球科学, 2006, (02) :165-170
[3]  
A Review on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J]. YIN Hongfu1, TONG Jinnan2 and ZHANG Kexin2 1 Lab of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2 State Key Lab of Geological Process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5(06)
[4]   中国南方早中三叠世岩相古地理 [J].
冯增昭 ;
鲍志东 ;
吴胜和 ;
李永铁 ;
王国力 .
地质科学, 1997, (02) :212-220
[5]   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牙形石序列及其全球对比 [J].
张克信,赖旭龙,丁梅华,吴顺宝,刘金华 .
地球科学, 1995, (06) :669-676+727-728
[6]   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的牙形刺与生物地层界线 [J].
王成源 .
古生物学报, 1995, (02) :129-151+265-267
[7]   华蓥山地区二叠纪生物礁顶部钙结壳的岩石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J].
王生海,强子同,文应初,陶艳忠 .
矿物岩石, 1994, (04) :59-68
[8]   南盘江地区二叠系生物礁岩特征、成岩作用及与油气的关系 [J].
赵泽恒 ;
齐敬文 ;
张孝林 .
石油实验地质, 1987, (04) :332-341+393
[9]  
中国南方早中三叠世岩相古地理[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冯增昭等著, 1997
[10]  
扬子区及其周缘东吴-印支期生态地层学[M]. 科学出版社 , 殷鸿福等著,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