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5 条
江西千烟洲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蓄积特征
被引:43
作者: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轩然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刘迎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千烟洲;
碳储量;
生物量;
马尾松;
湿地松;
杉木;
木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基于测树学及遥感技术研究了江西千烟洲试验站人工林的碳蓄积特征。使用林木各器官的相对生长模型,结合林分调查,估算了标准木器官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布,进而获得单位面积及整个小流域森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利用IKONOS遥感图像进行目视判读,计算不同类型人工林的面积。林龄19年的马尾松、湿地松、杉木的单株标准木地上部分碳含量分别为29.0、25.6和23.3kg;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木荷林、针阔混交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14088、8768、7542、13215和8359g·m-2;人工林地上部分平均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8257和3979g·m-2;遥感估算的千烟洲面积为207.96hm2,其中78.8%为森林和柑橘园;全区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和活体碳储量分别是13291和6336t;人工林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79.24%,是千烟洲试验区最大的碳库;研究区地上生物量从1983年的256g·m-2增长到2005年的6391g·cm-2,增长了25倍。人工造林显著地固定了大气中的碳。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千烟洲人工林主要树种地上生物量的估算
[J].
李轩然
;
刘琪璟
;
陈永瑞
;
胡理乐
;
杨风亭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8)
:1382-1388

李轩然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2]
小流域治理20年后的千烟洲植物多样性
[J].
刘琪璟
;
胡理乐
;
李轩然
.
植物生态学报,
2005, (05)
:766-774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胡理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沈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北京

李轩然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沈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北京
[3]
林分各器官生物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以杉木、马尾松人工林为例
[J].
张林
;
黄永
;
罗天祥
;
戴强
;
邓坤枚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5, (02)
:170-178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黄永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广西国营黄冕林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南宁,北京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戴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广西国营黄冕林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南宁,北京

邓坤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广西国营黄冕林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南宁,北京
[4]
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遥感估算探讨
[J].
杨存建
;
刘纪远
;
张增祥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06)
:22-25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纪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遥感与应用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四川成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云南大学地植物学与生态研究所云南昆明,北京,北京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5]
马尾松与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动态及养分循环特征
[J].
田大伦
;
项文化
;
闫文德
.
生态学报,
2004, (10)
:2207-2210

田大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南林学院生态研究室,中南林学院生态研究室,中南林学院生态研究室湖南长沙,湖南长沙,湖南长沙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6]
吉水三种造林模式林分生物量及生长量研究
[J].
杨桦
;
詹有生
;
曾志光
;
龙蔚
;
骆昱春
;
周小平
;
汤良富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4, (02)
:164-168

杨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西省林科院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詹有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西省林科院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曾志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西省林科院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龙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西省林科院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骆昱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西省林科院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周小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西省林科院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汤良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西省林科院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7]
基于Landsat ETM数据的落叶松林生物量估算模式
[J].
邢素丽
;
张广录
;
刘慧涛
;
王道波
.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4, (02)
:153-156

邢素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张广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刘慧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王道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8]
IKONOS数据在植被景观制图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中的应用——以丘陵沟壑区准格尔五分地沟小流域为例
[J].
龚建周
;
张鹏
;
杨景荣
;
仝川
;
不详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04, (02)
:130-135

龚建周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系

张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系

杨景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系

仝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系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系
[9]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J].
赵敏
;
周广胜
.
地理科学,
2004, (01)
:50-54

赵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

周广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
[10]
遥感影像中分区分类法及在新疆北部植被分类中的应用
[J].
师庆东
;
吕光辉
;
潘晓玲
;
程维明
.
干旱区地理,
2003, (03)
:264-268

师庆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新疆大学干旱生态环境研究所,新疆大学干旱生态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吕光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新疆大学干旱生态环境研究所,新疆大学干旱生态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潘晓玲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新疆大学干旱生态环境研究所,新疆大学干旱生态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程维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新疆大学干旱生态环境研究所,新疆大学干旱生态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