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耦合模型的蚌埠市“新四化”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2
作者
廖信林 [1 ]
汪玉兵 [1 ]
吴友群 [2 ]
机构
[1]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2] 安徽财经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新四化”; 同步发展; 耦合协调度;
D O I
10.13900/j.cnki.jbc.2015.06.042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模型,通过对蚌埠市"新四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建立了"新四化"四个系统的耦合评价模型和四者复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研究了四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四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强化对"四化同步"的研究宣传;增强农业现代化力度,为"四化同步"奠定基础;加快信息化步伐,着力提高"四化"融合度;着力构建"四化同步"发展的制度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82 / 18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四化同步”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山东省数据的实证检验 [J].
王一 ;
曲洪建 .
对外经贸, 2014, (12) :88-91
[2]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 [J].
董梅生 ;
杨德才 .
农业技术经济, 2014, (04) :14-24
[3]   湖北省“四化”同步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研究 [J].
熊巍 ;
祁春节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 (09) :130-135
[4]   湖南深入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基本思路 [J].
肖万春 ;
杨朝龙 ;
肖向晶 .
经济师, 2014, (03) :179-180
[5]   中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协调度研究 [J].
赵颖智 .
宏观质量研究, 2013, (03) :72-78
[6]   论我国“四化”同步发展的逻辑基点与充要条件 [J].
曹前满 .
经济与管理, 2014, 28 (01) :17-23
[7]   “新四化”的互动机理及其发展水平测度 [J].
袁晓玲 ;
景行军 ;
杨万平 ;
班斓 .
城市问题, 2013, (11) :54-60
[8]   中国实现“四化同步”的挑战:目标VS制度 [J].
杨鹏 ;
朱琰洁 ;
许欣 ;
马恒运 ;
王济民 .
农业经济问题, 2013, 34 (11) :87-96+112
[9]   “四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理、战略途径与制度创新 [J].
李二超 ;
韩洁 .
改革, 2013, (07) :152-159
[10]   关于成都市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对策研究 [J].
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3, 24 (03) :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