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晚新近纪以来的右行走滑运动及其构造变换研究——以青川断裂为例

被引:45
作者
樊春 [1 ]
王二七 [2 ]
王刚 [2 ]
王世锋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青川断裂; 右行走滑; 构造变换; 晚新近纪; 四川龙门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构成了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重要构造边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新生代晚期,除了存在逆冲推覆之外,龙门山的中段和南段还发生了明显的右行走滑活动。对龙门山北段的青川断裂进行的系统研究发现:断裂具有明显的右行走滑特征,沿断裂发育大量不同规模的水系位错,其中嘉陵江水系位错规模最大,据此可确定青川断裂的最大位移量为17km。进一步的野外工作证实断裂的走滑位移在尾端发生构造变换,位于断裂南西端的轿子顶穹隆是叠加构造,吸收了青川断裂的部分位移量;位于断裂北东端的汉中盆地则是处于伸展应力环境下的断陷盆地,吸收了其大部分位移量。
引用
收藏
页码:417 / 433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 [J].
贾秋鹏 ;
贾东 ;
朱艾斓 ;
陈竹新 ;
胡潜伟 ;
罗良 ;
张元元 ;
李一泉 .
地质科学 , 2007, (01) :31-44
[2]   青藏高原东部壳幔速度结构和地幔变形场的研究 [J].
王椿镛 ;
吴建平 ;
楼海 ;
常利军 ;
苏伟 .
地学前缘, 2006, (05) :349-359
[3]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挤压作用的沉积响应 [J].
李勇 ;
周荣军 ;
Densmore A L ;
Ellis M A ;
黎兵 .
沉积学报, 2006, (02) :153-164
[4]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古新世以来多期活动的构造和年代学证据 [J].
张进江 ;
钟大赉 ;
桑海清 ;
周勇 .
地质科学, 2006, (02) :291-310+369
[5]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逆冲作用的地貌标志 [J].
李勇 ;
周荣军 ;
A L Densmore ;
M A Ellis .
第四纪研究, 2006, (01) :40-51
[6]   青藏高原地形扩展力以及下地壳对上地壳的拖曳力的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 [J].
朱守彪 ;
石耀霖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2) :225-234
[7]   六盘山盆地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J].
郑德文 ;
张培震 ;
万景林 ;
袁道阳 ;
张广良 ;
李传友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1) :157-164
[8]   川西鲜水河断裂带晚新生代剪切变形40Ar/39Ar测年及其构造意义 [J].
张岳桥 ;
陈文 ;
杨农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7) :613-621
[9]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探测及其构造意义[J]. 孙洁,晋光文,白登海,王立凤.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10]   藏南格仁错地区孜桂错断裂的第四纪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J].
何顺东 ;
丁林 ;
吴根耀 ;
M.H.Taylor .
地质科学, 2002, (01) :8-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