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教义学反思

被引:13
作者
孙运梁
机构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帮助行为正犯化; 刑法教义学; 双层区分制; 构成要件定型性; 现象立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刑法教义学不仅具有解释刑法的功能,而且具有批判刑法立法的功能。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立法现象不断增生,学界存在肯定与否定两种观点。帮助行为正犯化存在的理论前提是区分制参与体系,因为单一制参与体系中,不存在正犯共犯之分,也就无所谓帮助(共犯)行为的正犯化。应当构建合理的共犯教义学体系,并以此评价和批判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立法现象。德日单层区分制参与体系有着内在的逻辑纠结,我国共犯教义学可以吸纳其正犯概念,但应建立双层的区分制参与体系,即以正犯共犯解决参与人的定性问题,以主犯从犯解决参与人的量刑问题。在这种双层区分制参与体系看来,帮助行为应当回归到共犯教义学的框架中得到评价和惩罚,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立法并无必要。
引用
收藏
页码:120 / 133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2]   共犯正犯化之正当性及其类型研究 [J].
钟敏杰 ;
邓毅丞 .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7, (04) :83-92
[3]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网络语境——兼及对犯罪参与理论的省思 [J].
刘仁文 ;
杨学文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 35 (03) :123-130
[5]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从犯主犯化”及共犯责任 [J].
张勇 ;
王杰 .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17, 32 (01) :12-19
[6]   刑事立法帮助行为正犯化进程中的共犯独立性提倡——从共犯从属性的理论症结谈起 [J].
陈文昊 ;
郭自力 .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7, (01) :54-63
[8]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类型研究与入罪化思路 [J].
于冲 .
政法论坛, 2016, 34 (04) :164-175
[9]   网络空间中犯罪帮助行为的制裁体系与完善思路 [J].
于志刚 .
中国法学, 2016, (02) :5-24
[10]  
论帮助犯的要件及其归属.[J].蔡桂生;.北大法律评论.2015,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