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司法》引入利益相关者条款的思考——“强制+授权”的分类规范治理模式

被引:7
作者
官欣荣
机构
[1]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公司社会责任; 公司法; 利益相关者条款; 商业判断规则;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10.07.014
中图分类号
D922.291.91 [企业法、公司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我国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作了原则性规定,但其"可诉性差"为人垢病,因而有必要重构公司社会责任实现机制。借鉴美国各州公司法对"利益相关者条款"效力规范上所采取的多元模式,我国《公司法》在引入"利益相关者条款"中应采取"强制+授权"的分类而治模式:针对大型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董事(经理),在一些"特定"的商业决策(如薪酬安排、并购重组)之场合,应将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作为一项新增的董事义务(社会义务)以强行性条款作出明确规定,并赋予利害关系人相应诉权,以敦促董事践行公司社会责任;针对中小型公司(非上市公司),则以授权性条款引入为宜,以使社会责任承担与尊重自治相平衡,而不致矫枉过正,影响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在我国审判实践中应早日引进"商业判断规则",以便为"利益相关者条款"的配合适用做好铺垫。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8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2]   薪酬迷局 [J].
孙汝祥 .
上海国资, 2009, (05) :30-34
[3]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美国公司法的影响 [J].
林曦 .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9, (02) :76-80
[5]   承担社会责任 实现互利共赢——对新公司法第五条的探析 [J].
刘新民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 (06) :69-73
[6]   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兼评美国“其他利害关系人条款” [J].
单双 .
中国司法, 2004, (12) :65-67
[7]   从“企业依存”到“动态演化”——一个利益相关者理论文献的回顾与评述 [J].
王辉 .
经济管理, 2003, (02) :29-35
[8]  
国企高管薪酬该怎样制定..邓聿文;.新京报.2004,
[9]  
企业社会责任专论.[M].楼建波; 甘培忠;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  
无功受禄.[M].(美) 伯切克; (美) 弗里德; 著.法律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