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和解的主体与适用范围——以刑事和解的界定为出发点

被引:14
作者
袁剑湘
机构
[1] 武汉大学法学院
[2] 南方医科大学法学系
关键词
刑事和解; 概念; 主体; 适用范围;
D O I
10.13415/j.cnki.fxpl.2010.03.012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刑事和解,是指在犯罪后,加害人和被害人直接,或经由调停人的帮助下相谈、协商,在加害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形式与被害人达成和解,经国家司法机关审查认可后,对加害人不追究刑事责任、免除处罚或者从轻处罚的一种刑事司法制度。刑事和解的主体包括被害人、加害人、调解人、辩护人与诉讼代理人、司法工作者。刑事和解无论是轻罪还是重罪,只要不是非杀不可的就可以适用,但现阶段我国应当稳妥地选择其适用范围,不应一蹴而就。
引用
收藏
页码:127 / 13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论刑事和解视野中的犯罪客体价值——对误入歧途的刑事和解制度的批判 [J].
于志刚 .
现代法学, 2009, (01) :95-112
[2]   论刑事和解的主体及适用 [J].
陈炜 ;
周园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4) :45-49
[3]   我国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J].
粟祥武 .
湖南农机, 2007, (07) :152-153
[4]   刑事和解的价值与局限 [J].
林东品 .
检察风云, 2007, (10) :54-55
[5]   刑事和解中的价值冲突和制度架构 [J].
孙国祥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7, (02) :118-123
[6]   略论刑事和解制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J].
郭艳 .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1) :40-41+59
[7]   《刑事诉讼法修改专家建议稿》重点问题概述 [J].
陈光中 .
人民检察, 2006, (21) :24-28
[8]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 [J].
陈瑞华 .
中国法学, 2006, (05) :15-30
[9]   刑事和解初探 [J].
陈光中 ;
葛琳 .
中国法学, 2006, (05) :3-14
[10]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刑事和解——“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研讨会学术观点综述 [J].
黄京平 ;
甄贞 ;
刘凤岭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6, (05) :1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