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兴隆山森林演替过程中的土壤理化性质

被引:138
作者
魏强 [1 ]
凌雷 [1 ]
柴春山 [1 ]
张广忠 [1 ]
闫沛斌 [2 ]
陶继新 [2 ]
薛睿 [1 ]
机构
[1] 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2] 甘肃省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关键词
土壤理化特性; 天然林; 人工林; 森林演替; 兴隆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4.2 [森林土壤理化性质];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在森林群落恢复演替过程中,由于森林类型及其所处立地环境不同,森林与土壤相互作用过程具有复杂性。以甘肃兴隆山6种森林类型(青杄林、青杄-白桦林、山杨-白桦林、灌丛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0—60 cm土壤层为研究对象,探讨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旨在为该区域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土壤剖面上,兴隆山森林土壤容重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pH值差异不显著,无明显变化规律;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有效P、速效K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小,表聚效应明显;全P差异不显著,呈"圆柱体"分布模式;2)在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天然林容重、孔隙度、持水能力、渗透性明显好于人工林,随森林正向演替的进行,天然林容重不断减少,孔隙度明显改善,通透性能不断增强,而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出现明显退化现象;天然林pH值在演替方向上并未表现出酸化现象;天然林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有效P和速效K变化规律不明显,但总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小;3)有机质与全N、水解N、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全N与水解N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引用
收藏
页码:4700 / 4713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oil pores under natural vegetation successions on the Loess Plateau.[J].ShiWei Zhao;YongGang Zhao;JinShui Wu.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2010, 4
[2]   In situ mineral 15N dynamics and fate of added 15NH4+ in hoop pine plantation and adjacent native forest in subtropical Australia [J].
Pan, Kaiwen ;
Xu, Zhihong ;
Blumfield, Tim ;
Totua, Shane ;
Lu, Manxin .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2008, 8 (06) :398-405
[3]   长白山地区不同林型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 [J].
方伟东 ;
亢新刚 ;
赵浩彦 ;
黄新峰 ;
龚直文 ;
高延 ;
冯启祥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1, 33 (04) :40-47
[4]   青海省东部黄土丘陵区主要林型土壤理化性质 [J].
丁绍兰 ;
杨宁贵 ;
赵串串 ;
杨乔媚 ;
王湜 ;
董旭 .
水土保持通报, 2010, 30 (06) :1-6
[5]  
南亚热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J].康冰;刘世荣;蔡道雄;卢立华;何日明;高妍夏;迪玮峙;.应用生态学报.2010, 10
[6]   三峡库区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养分特征 [J].
程瑞梅 ;
肖文发 ;
王晓荣 ;
封晓辉 ;
王瑞丽 .
林业科学, 2010, 46 (09) :1-6
[7]   北京山地森林的土壤养分状况 [J].
耿玉清 ;
余新晓 ;
岳永杰 ;
牛丽丽 .
林业科学, 2010, 46 (05) :169-175
[8]   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区3种林型土壤氮素的比较 [J].
黄容 ;
潘开文 ;
王进闯 ;
李伟 .
生态学报, 2010, 30 (05) :1210-1216
[9]   黄土高原植被演替下土壤孔隙的定量分析 [J].
赵世伟 ;
赵勇钢 ;
吴金水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 40 (02) :223-231
[10]   南亚热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与土壤中N、P的化学计量特征 [J].
刘兴诏 ;
周国逸 ;
张德强 ;
刘世忠 ;
褚国伟 ;
闫俊华 .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01) :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