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违法信息传播次数作为入罪标准的困境与出路——基于186份刑事裁判文书和相关司法解释的思考

被引:15
作者
熊波 [1 ,2 ]
机构
[1]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2]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新型犯罪研究中心
关键词
网络违法信息; 传播次数; 算法传播; 入罪标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网络违法信息传播是信息网络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我国刑事司法解释和实务界普遍存在网络违法信息传播次数作为入罪标准的现象。该现象的发生主要源于网络社会空间的不确定性风险和"道德恐慌"、精准化刑事司法审判效率等因素。但是,在网络违法信息单纯的传播次数不具有刑法法益的关联性、算法加持的传播次数极易达至入罪标准、当前刑事司法并未彻底排除违法信息的失真传播次数的情况下,网络违法信息传播次数作为入罪标准便违反了刑法的基本人权保障和谦抑性原则。为化解扩张化刑事治理风险,传播次数关联的结果和行为需要分别符合同质性和相当性原则,因而,刑法法益的现实侵害应当作为网络违法信息传播次数入罪的必要条件。并且,司法者还必须重点排除异常不合理的网络违法信息失真传播次数,以理性对待网络违法信息的传播现象。
引用
收藏
页码:77 / 94+127 +127-128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网络犯罪的特质性与立法技术——基于“双层社会”形态的考察 [J].
陈伟 ;
熊波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02) :63-70
[2]   网络犯罪计量对象海量化的刑事规制 [J].
张平寿 .
政治与法律, 2020, (01) :54-69
[3]   基于python的网络爬虫技术研究 [J].
李玉香 ;
王孟玉 ;
涂宇晰 .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9, (12) :143-145
[4]   智慧司法的难题及其破解 [J].
马靖云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9, 22 (04) :110-117
[5]   高新技术社会风险的生发逻辑与控制理路 [J].
谢俊贵 .
社会科学研究, 2019, (03) :84-91
[7]   人工智能环境下广告传播的模式创新 [J].
逯宝峰 .
传媒, 2019, (03) :88-90
[8]   刑事司法中的犯罪数额概括化认定研究 [J].
张平寿 .
政治与法律, 2018, (09) :51-67
[9]   危机事件的媒介化研究:理论、实践与变迁 [J].
林丽 ;
王玉琦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1 (04) :66-73
[10]   移动互联下的内容生产规律与传播规律 [J].
匡文波 .
新闻与写作, 2018, (07) :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