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小麦产量及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9
作者
蒲定福
周强
庞启华
机构
[1] 四川省绵阳市农科所!四川绵阳
关键词
高产小麦; 农艺性状; 遗传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选取 1 9个高产小麦品种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建立 90个组合 ,对 1 8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除剑叶宽和剑叶面积主要由基因加性效应决定 ,非加性效应不显著外 ,其余 1 6个性状表现由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决定。株高、穗长、穗下各节长度等穗部和株型性状的遗传力均较高 ,生物产量、收获指数、株粒重、千粒重等产量性状遗传力较低。除有效小穗数和剑叶宽外 ,其余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 GCV)均较大。各性状中亲值与 F1 相关系数达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 ,表明用双亲表现可预测 F1 。多数性状亲本自身表现与其一般配合力关系密切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9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小麦幼穗分化与产量性状间的关系及遗传研究 [J].
马翎健 ;
奚亚军 ;
宋喜悦 ;
胡银岗 ;
刘曙东 ;
何蓓如 .
西北农业学报, 1999, (04) :30-33
[2]   骨干亲本的育成和利用对四川小麦育种的启示 [J].
饶世达 ;
蒲宗君 ;
刘仲齐 .
西南农业学报, 1998, (S2) :39-41
[3]   四川盆地小麦高产育种若干问题的探讨 [J].
宋荷仙 ;
伍玲 ;
朱华忠 .
西南农业学报, 1998, (S2) :30-33
[4]   四川小麦产量性状的改良和超高产育种策略 [J].
李跃建 .
西南农业学报, 1998, (S2) :23-29
[5]   小麦几个茎叶穗形态性状的遗传分析 [J].
庞启华,李生荣,罗传浩,张超英 .
西南农业学报, 1995, (03) :22-26
[6]   穗重型小麦品种选育及粒重遗传分析 [J].
刘碧贵 .
麦类作物学报, 1994, (02) :33-34+46
[7]   棉花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间的相关性研究 [J].
王学德 ;
潘家驹 .
作物学报, 1990, (01) :32-38
[8]   小麦叶型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J].
何蓓如 ;
田建华 ;
刘曙东 .
陕西农业科学, 1989, (06) :7-9
[9]   春小麦杂种后代株高及穗下各节间遗传特性的研究 [J].
周晓震 ;
王世恩 ;
于世选 .
黑龙江农业科学, 1988, (04) :1-4
[10]   小麦粒重与植株性状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 [J].
贾继增 .
作物学报, 1984, (03)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