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群体生长分析

被引:8
作者
吕川根
宗寿余
郑克武
赵凌
王才林
邹江石
机构
[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生长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210.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明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生长特性,1999年和2001年进行了两优培九与"汕优63"的群体生长动态比较及两优培九4种种植密度、2种施肥处理的生长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两优培九收获期生物学产量比汕优63高9 7%~12 2%;全生长期作物生长率比汕优63高6 5%~6 6%,其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生长前期和中期;净同化率生长前期比汕优63高10 2%~16 4%,生长后期则偏低;叶面积指数增长率生长前期和中期高于汕优63,后期衰减率低,全生长期叶面积持续时间比汕优63高25 8%~35 6%,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生长后期。在密度肥料试验中,两优培九在施肥条件下,中等密度处理(1m227穴)的生物产量为2079g/m2,分别比低密度(1m222 5穴)和高密度(1m231 5穴)处理高5 6%和6 9%,对照(密度为1m227穴不施肥处理)的生物产量仅为1m227穴施肥处理的72 9%;全生长期作物生长率以中等密度施肥处理最高,达14 85g/d·m2,比对照高37 1%,密度处理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水稻生长前期和后期;在施肥条件下,3种密度处理的相对生长率差异主要表现在水稻生长前期;全生长期叶面积持续时间从长到短依次为1m227 0穴施肥处理、1m231 5穴施肥处理、1m222 5穴施肥处理、1m227 0穴不施肥处理,处理间差异主要表现在生长后期;密度施肥处理间的作物生长率差异主要缘于叶面
引用
收藏
页码:198 / 20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两个超级杂交稻与汕优63光合株型的比较分析 [J].
吕川根 ;
邹江石 .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06) :633-639
[2]   两个高产两系杂交稻组合形态与产量形成特征的研究 [J].
郎有忠 ;
周桂香 ;
杨建昌 ;
朱庆森 .
杂交水稻, 2002, (04) :53-56
[3]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光合生理特性 [J].
李霞 ;
焦德茂 .
江苏农业学报, 2002, (01) :9-13
[4]   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光合产物的运转与分配 [J].
陈炳松 ;
宗寿余 ;
吕川根 .
江苏农业学报, 2002, (01) :14-17
[5]   两优培九早衰原因及对策探讨 [J].
姚余 ;
佘德如 .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02) :140-143
[6]   氮肥和密度对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J].
郑克武 ;
邹江石 ;
吕川根 ;
王才林 ;
宗寿余 ;
赵凌 .
江苏农业学报, 2001, (01) :19-23
[7]   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的高产生理基础初探 [J].
宗寿余 ;
吕川根 ;
赵凌 ;
王才林 ;
戴其根 ;
邹江石 .
南京农专学报, 2000, (03) :8-12
[8]   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的选育与应用 [J].
吕川根 ;
邹江石 .
杂交水稻, 2000, (02) :6-7
[9]   滇中粳型杂交稻的生长分析 [J].
段红平 ;
师常俊 ;
彭艳琼 ;
符俊惠 .
耕作与栽培, 1999, (05) :18-21
[10]   五个水稻籼粳杂种一代与其双亲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J].
吕川根 ;
谷福林 ;
陆曼丽 ;
邹江石 .
中国水稻科学, 1993, (04) :20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