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危险性审查为核心的逮捕条件重构——基于经验事实的理论反思

被引:35
作者
杨依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逮捕条件; 社会危险性; 人权司法保障; 审前羁押;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逮捕条件的合理化配置是抑制逮捕适用、减少审前羁押的首要环节。我国《刑事诉讼法》针对逮捕条件的立法改革呈现两种思路:一是严格逮捕证据标准,二是细化逮捕必要性要件。但实践效果表明上述改革进路都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大幅度降低逮捕适用的预期目标。通过比较法考察可以发现,我国逮捕条件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个要件的完善,而应当统筹逮捕三要件的功能体系,实现三要件之间"主次关系"的重构。审查逮捕须以社会危险性审查为核心,突出对程序性危险之预防,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刑罚要件,科学把握证据要件,才能使逮捕措施彻底独立于刑事追诉,回归到保障诉讼顺利进行、维护刑事程序法秩序的本质定位。
引用
收藏
页码:130 / 142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司法改革背景下逮捕的若干问题研究 [J].
孙谦 .
中国法学, 2017, (03) :22-48
[2]   刑事冤错案件的程序法分析——以聂树斌案为例 [J].
刘计划 .
比较法研究, 2017, (03) :20-36
[3]   河北检察机关新刑诉法实施调研报告 [J].
樊崇义 ;
王晓红 ;
刘文化 ;
赵培显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4, 22 (03) :3-18
[4]   逮捕条件中社会危险性评估模式之构建 [J].
杨秀莉 ;
关振海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4, (01) :63-70
[5]   逮捕的中国问题与制度应对——以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逮捕制度的修改为中心 [J].
陈永生 .
政法论坛, 2013, 31 (04) :17-35
[6]   逮捕审查制度的中国模式及其改革 [J].
刘计划 .
法学研究, 2012, 34 (02) :122-142
[7]   附条件逮捕改革述评 [J].
汪建成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2 (04) :13-19
[8]   我国逮捕证明标准研究 [J].
郭志远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8, (05) :73-80
[9]   侦查羁押制度:问题与出路——从查证保障功能角度分析 [J].
左卫民 ;
马静华 .
清华法学, 2007, (02) :65-87
[10]   羁押的理性控制——羁押实质条件之完善 [J].
闵春雷 ;
刘铭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 (05) :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