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冲-褶皱造山过程中生长地层的识别及应用

被引:21
作者
张广良
张培震
闵伟
陈杰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生长地层; 生长不整合; 逆冲-褶皱造山带; 前陆盆地; 寺口子剖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生长地层记录了大量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历史信息,主要形成于逆冲-褶皱造山带前陆盆地边缘,在前陆盆地生长构造(如生长逆断裂-褶皱带)翼部或顶部与褶皱构造变形同期沉积的地层,是构造运动与沉积作用同时进行的产物,在构造横剖面上,整个生长地层序列在褶皱翼部具有楔形几何状态。根据其形成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断层转折褶皱作用和断层传播褶皱及滑脱褶皱作用等。生长地层的最终形态受各种地质作用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是构造变形、沉积速率和侵蚀作用,三者之间在生长地层形成过程中通常具有“复合”作用。通过生长地层的详细研究,可以建立同构造生长地层模式,而广泛应用于确定前陆逆冲-褶皱带与相应地层的时代、变形速率,分析与逆冲推覆断层相关的褶皱几何形态,以及建立动力学模式等。生长地层的野外识别一般可从褶皱翼部和枢纽变化、翼部同沉积楔体、地层产状和厚度变化以及区域资料收集对比等几方面来综合分析,同时采用多模式、多手段的室内分析将是研究生长地层最为有效的方法,也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通过对生长地层的识别标志和模式的进一步认识,初步分析了六盘山山前宁夏固原寺口子剖面,认为寺口子盆地为逆冲-褶皱造山带前陆磨拉石盆地,其内可能存在有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但需要进一步详细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299 / 31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塔里木西缘晚新生代造山过程的记录——磨拉石建造及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 [J].
陈杰 ;
卢演俦 ;
丁国瑜 .
第四纪研究, 2001, (06) :528-539
[2]   酒泉砾石层的古地磁年代与青藏高原隆升 [J].
赵志军 ;
方小敏 ;
潘保田 ;
史正涛 ;
颜茂都 .
科学通报, 2001, (14) :1208-1212
[3]   塔里木盆地西缘西域组的底界、时代、成因与变形过程的初步研究 [J].
陈杰 ;
尹金辉 ;
曲国胜 ;
张克旗 .
地震地质, 2000, (S1) :104-116
[4]   关于“昆仑-黄河运动” [J].
崔之久 ;
伍永秋 ;
刘耕年 ;
葛道凯 ;
庞其清 ;
许清海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1) :53-59
[5]   祁连山西段及酒西盆地区第四纪构造运动的阶段划分 [J].
陈杰,卢演俦,丁国瑜 .
第四纪研究, 1996, (03) :263-271
[6]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 [J].
李吉均 ;
方小敏 ;
马海洲 ;
朱俊杰 ;
潘保田 ;
陈怀录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16-322
[7]   磨拉石与造山旋回 [J].
郝杰,李日俊 .
湖南地质, 1994, (03) :186-188+185
[8]   新疆天山地区早更新世沉积及其下限 [J].
陈华慧,林秀伦,关康年,徐建明 .
第四纪研究, 1994, (01) :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