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域岩石密度结构及意义

被引:6
作者
曹忠权 [1 ]
张智 [2 ]
田小波 [3 ]
机构
[1] 西藏地震局
[2]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岩石密度; 横向非均一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4 [岩石物理与岩石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分隔了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该带域岩样采集与分析对于该区地球物理资料深化解释、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拼贴碰撞过程的理解等均具有重要意义.1995年在措勤盆地中采集了3条剖面、从奥陶纪至第四系不同地质年代地层岩石标本共计2500块.通过岩石密度测试,获得了研究区不同地质年代岩石密度测量结果.结果表明,岩石由老到新密度变化范围为2.78~2.53g/cm3;各相邻地质时代间岩石密度差基本上为0.10g/cm3,白垩与侏罗、二叠与三叠之间岩石密度差最大为0.12~0.13g/cm3.在措勤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间岩石密度存在明显的纵横向非均一性.
引用
收藏
页码:523 / 52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云南思茅—中甸地震剖面的地壳结构 [J].
张智 ;
赵兵 ;
张晰 ;
刘财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5) :1377-1384
[2]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地壳电性结构特征 [J].
马晓冰 ;
孔祥儒 ;
刘宏兵 ;
闫永利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3) :689-697
[3]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上地幔倾斜构造与陆-陆碰撞过程 [J].
吴庆举 ;
曾融生 ;
赵文津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10) :919-925
[4]   西藏高原上地幔的精细结构与构造——地震层析成像给出的启示 [J].
赵文津 ;
薛光琦 ;
吴珍汉 ;
赵逊 ;
刘葵 ;
史大年 ;
J.Mechie ;
D.Nelson ;
L.Brown ;
T.Hearn .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3) :449-455+552
[5]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运动与深部过程的研究 [J].
熊熊 ;
滕吉文 .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04) :507-515
[6]   体波波形反演对青藏高原上地幔速度结构的研究 [J].
吴建平 ;
明跃红 ;
叶太兰 ;
曾融生 .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S1) :15-25
[7]   用宽频带远震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的地壳结构 [J].
吴庆举 ;
曾融生 .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05) :669-679
[8]   喜马拉雅─祁连山地壳构造与大陆─大陆碰撞过程 [J].
曾融生 ;
丁志峰 ;
吴庆举 .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01) :49-60
[9]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岩石层三维密度结构 [J].
方剑 ;
许厚泽 .
地球物理学报, 1997, (05) :660-666
[10]   青藏高原地体划分的地球物理标志研究 [J].
滕吉文,张中杰,杨顶辉,万志超,张秉铭,张慧 .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05) :629-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