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粳稻产量与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被引:33
作者
王远征
王晓菁
李源
徐海
王嘉宇
赵明辉
唐亮
马殿荣
徐正进
陈温福
机构
[1] 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育部和辽宁省北方粳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东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粳稻; 北方稻区; 产量; 品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22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随着稻作科学研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粳稻需求持续增加,粳稻面积不断扩大,明确目前不同稻区产量与品质性状现状及其相互关系,对今后北方粳稻育种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利用2011—2013年北方稻区国家水稻新品种试验数据,根据地区和品种(系)特点划分为黄淮粳稻、京津唐粳稻、晚熟中早粳稻、中熟中早粳稻、早熟中早粳稻5种类型,分析了产量水平、产量构成因素、品质现状等类型间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产量表现为中熟中早粳稻>早熟中早粳稻、京津唐粳稻、黄淮粳稻>晚熟中早粳稻。5种类型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平均值分别为83.66%和66.95%,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平均值分别为30.26%和3.08%。总体和不同类型产量与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结实率与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与垩白粒率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籽粒长宽比与产量关系不密切,与糙米率大多显著负相关,而与整精米率的负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着粒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也不密切,与穗数基本表现为显著负相关而与每穗粒数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对结实率、千粒重和主要品质性状影响不大。根据上述结果可以认为,我国北方粳稻至少在9 t hm–2以下产量与主要品质性状的矛盾并不突出,可以在保持产量的基础上改进品质,或者在保持品质的基础上提高产量,使产量和品质在更高水平上达成新的平衡。
引用
收藏
页码:910 / 91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1]   中国主要稻米的粒型及其品质特性 [J].
罗玉坤 ;
朱智伟 ;
陈能 ;
段彬伍 ;
章林平 .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02) :49-53
[12]   不同气候生态条件下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J].
程方民 ;
钟连进 .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03) :28-32
[13]   水稻着粒密度的遗传分析 [J].
熊振民 ;
朱旭东 ;
孔繁林 ;
王国梁 .
中国水稻科学, 1987, (02) :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