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石油地质学的三个认识问题

被引:3
作者
安作相
机构
[1] 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
关键词
陆相生油; 二次运移; 复式油气田; 含油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2 [地质构造、油气藏(田)的形成];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在20世纪中,经过不止一代人的努力,中国石油地质学已经建立起来了。从油气田(藏)形成的三环节来看,本学科的主要特点就是陆相生油、再次运移和复式油气聚集,这些特点反映着中国油气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而造成中国油气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的地质构造环境,则是在地史中各陆核组成的板块之间分合和碰撞,使得中国陆核的发展呈多旋回状态。面对这种状态,于世纪更迭之时,中国石油地质学者不仅应奋发起来,还应把目光从向内转为向外,而且在系统论基础上,应强化整合思维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70 / 74+95 +95-9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迈向新世纪的中国石油地质学 [J].
李德生 .
石油学报, 2000, (02) :1-8+6
[2]   断陷盆地中含油气系统的特征 [J].
陈建渝 ;
熊书权 ;
毕研鹏 ;
田波 .
石油学报, 2000, (02) :36-41+3
[3]   知识创新的机制和创造性思维的实质 [J].
金吾论 .
文史哲, 1999, (04) :9-11
[4]   现代科技本土化过程分析——以石油地质学为例 [J].
安作相 .
民主与科学, 1997, (06) :28-29+36
[5]   中国油气地质特点 [J].
安作相 .
新疆石油地质, 1997, (03) :287-292+196
[6]  
中国油气运移研究新进展[J]. 安作相.图书与石油科技信息. 1996(04)
[7]  
中国油气运移研究新进展[J]. 安作相.图书与石油科技信息. 1996 (04)
[8]   油气藏形成过程中油气的再次运移 [J].
安作相 .
新疆石油地质, 1996, (02) :188-193+206
[9]   渤海湾盆地复合油气田的开发前景 [J].
李德生 .
石油学报, 1986, (01) :1-21
[10]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 [J].
李德生 .
石油学报, 1982, (03)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