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金构造带对塔东南油气地质条件的制约

被引:16
作者
罗金海 [1 ]
雷刚林 [2 ]
刘良 [1 ]
肖中尧 [2 ]
魏红兴 [2 ]
车自成 [1 ]
机构
[1]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2]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关键词
阿尔金构造带; 阿尔金碰撞造山带; 阿尔金走滑断裂系; 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斜坡带; 油气地质条件;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09.01.023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阿尔金构造带包括阿尔金碰撞造山带和阿尔金逆冲-走滑断裂系。阿尔金造山带是塔里木盆地周边已知的最古老的碰撞造山带,以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为标志的峰期碰撞造山作用发生于晚寒武-早奥陶世,这次碰撞造山作用很可能引起相邻塔东南地区的大幅度隆升,导致塔东南地区的中-上奥陶统遭受剥蚀,并使塔东南地区在志留-二叠纪期间总体处于不利于沉积的地质环境,隆升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迟了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的生排烃时间。从中生代开始的阿尔金逆冲-走滑断裂系错移并改造了阿尔金碰撞造山带,并在阿尔金山和塔东南地区造成了一系列的侏罗纪沉积盆地,这些盆地中沉积了塔东南地区重要的烃源岩和储集岩。阿尔金断裂系的压扭特性容易在断裂两侧形成次生的构造圈闭,隐伏的车尔臣断裂两侧是这种次生构造圈闭发育的有利部位,它们应该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域。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斜坡带油气勘探的成功经验从侧面说明,塔东南地区的油气勘探应该加强寻找山前冲积扇-水下扇储集体内发育的油气藏,并且在地面油砂附近寻找残存的油气藏。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51 条
  • [1]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侏罗纪沉积相特征与古环境再造
    程晓敢
    廖林
    陈新安
    郭群英
    卡德尔
    陈汉林
    杨树锋
    [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8, (04) : 519 - 525
  • [2] 阿尔金断裂昌马大坝—宽滩山段全新世活动特征
    陈柏林
    刘建生
    王春宇
    张永双
    刘建民
    董诚
    吴乃芬
    [J]. 地质学报, 2008, (04) : 433 - 440
  • [3] 阿尔金断裂带康西瓦段晚第四纪以来的左旋滑移速率及其大地震复发周期的探讨
    李海兵
    JVan der Woerd
    孙知明
    ASMriaux
    PTapponnier
    FJRyerson
    司家亮
    潘家伟
    [J]. 第四纪研究, 2008, (02) : 197 - 213
  • [4]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浅变质岩的时代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罗金海
    周鼎武
    柳益群
    曹宣铎
    胡云绪
    [J]. 地层学杂志, 2007, (04) : 391 - 394
  • [5] 阿尔金断裂带最大累积走滑位移量——900km?
    李海兵
    许志琴
    杨经绥
    戚学祥
    PTapponnier
    [J]. 地质通报, 2007, (10) : 1288 - 1298
  • [6] 北阿尔金HP/LT蓝片岩和榴辉岩的Ar-Ar年代学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张建新
    孟繁聪
    于胜尧
    陈文
    陈松永
    [J]. 中国地质, 2007, (04) : 558 - 564
  • [7] 阿尔金北缘枕状玄武岩的地质特征及其锆石U-Pb年龄
    修群业
    于海峰
    刘永顺
    陆松年
    毛德宝
    李惠民
    李铨
    [J]. 地质学报, 2007, (06) : 787 - 794
  • [8] 阿尔金江尕勒萨依榴辉岩和围岩锆石LA-ICP-MS微区原位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刘良
    张安达
    陈丹玲
    杨家喜
    罗金海
    王超
    [J]. 地学前缘, 2007, (01) : 98 - 107
  • [9] 阿尔金断裂带年代学和阿尔金山隆升
    刘永江
    Franz Neubauer
    葛肖虹
    Johann Genser
    袁四化
    李伟民
    巩庆林
    陈元忠
    [J]. 地质科学 , 2007, (01) : 134 - 146+188
  • [10] 阿尔金断裂带附近地壳结构的接收函数成像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史大年
    余钦范
    Georges POUPINET
    Georges HERQUEL
    Gerard WITTLINGER
    姜枚
    [J]. 地质学报, 2007, (01) : 139 -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