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沙生植被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组分及其含量的差异

被引:17
作者
孙彩丽 [1 ]
刘国彬 [2 ]
马海龙 [1 ]
薛萐 [3 ]
张超 [3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沙生植被; 易氧化有机碳组分; 活性系数; 敏感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以9种沙生植被为研究对象,沙裸地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沙生植被土壤易氧化有机碳(Coc)各组分的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土壤有机碳活性系数和敏感指数,探讨不同沙生植被对改善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沙裸地种植植被后,Coc各组分和总有机碳(Ctoc)含量显著增加,但Coc各组分占Ctoc的比例无明显变化;与其他沙生植被相比,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臭柏(Sabina vulgaris)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对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有机碳活性的作用更加显著。敏感指数表明Coc中第1部分(Cfrac1)和第2部分(Cfrac2)活性较强,其中Cfrac1对土壤质量变化更加敏感,可以作为衡量土壤质量状况的良好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Cfrac1,Cfrac2,Cfrac3,Cfrac4,Coc与Ctoc之间极显著相关(P<0.01),与碱解氮和全氮成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全磷和速效磷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Cfrac4和Ctoc与速效钾之间极显著正相关(P<0.01),Cfrac1,Cfrac2,Cfrac4,Coc,Ctoc与pH成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综上所述,Cfrac1可作为衡量土壤质量状况的良好指标,刺槐、花棒、臭柏和樟子松这4种植物可作为毛乌素沙地改善土壤质量的优先考虑植被。
引用
收藏
页码:863 / 86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典型草原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动态变化研究 [J].
单贵莲 ;
陈功 ;
宁发 ;
马玉宝 ;
初晓辉 .
草地学报, 2012, 20 (02) :292-297
[2]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特征 [J].
刘正刚 ;
裴柏洋 ;
王宪帅 .
水土保持研究, 2011, 18 (03) :24-27+31
[3]   不同沙生植被土壤酶活性分异特征研究 [J].
余娜 ;
刘济明 ;
张超 ;
戴全厚 .
水土保持研究, 2010, (01) :77-81+87
[4]   中国地带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酸碱度的关系 [J].
戴万宏 ;
黄耀 ;
武丽 ;
俞佳 .
土壤学报, 2009, 46 (05) :851-860
[5]   榆林沙区人工固沙林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特征及酶活性研究 [J].
徐恒 ;
廖超英 ;
李晓明 ;
孙长忠 ;
王彦武 ;
李亮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6 (12) :135-141
[6]   山竹岩黄蓍固沙群落对土壤养分及生物活性的改良效应 [J].
曹成有 ;
蒋德明 ;
朱丽辉 ;
滕晓慧 ;
富瑶 ;
崔振波 ;
高菲菲 ;
高恩亮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8) :1739-1744
[7]   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灌木林固沙效应的研究 [J].
贺山峰 ;
蒋德明 ;
阿拉木萨 ;
刘志民 ;
骆永明 .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01) :84-87
[8]   农牧交错带不同人工植被下荒漠化土壤肥力的变化 [J].
赫晓慧 ;
常庆瑞 ;
温仲明 ;
焦峰 ;
李锐 .
中国沙漠, 2006, (06) :915-919
[9]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的比较 [J].
朱志建 ;
姜培坤 ;
徐秋芳 .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04) :523-526
[10]   科尔沁西部地区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J].
蒋德明 ;
宗文君 ;
李雪华 ;
李晓兰 ;
刘志民 ;
闫巧玲 ;
贺山峰 .
生态学杂志, 2006, (03) :24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