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云开大山—十万大山地区盆山耦合构造演化——兼论华南若干区域构造问题

被引:40
作者
丘元禧 [1 ]
梁新权 [2 ]
机构
[1]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华南; 云开大山—十万大山地区; 盆山耦合; 泛华夏造山作用; 印支造山作用; 喜马拉雅造山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8.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云开大山自泛华夏造山作用以来就成为褶皱带和相对隆起区,现今的十万人山及其前身则同时成为前缘凹陷或前陆盆地,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盆山耦合系统。整个盆山耦合系统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如下阶段: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第一幕(郁南运动)形成云开复式背斜带,古博白前缘凹陷形成于其东南侧。第二幕(北流运动)使云开复式背斜向西北推进,前陆盆地亦向西北侧迁移。第三幕(广西运动)使云开大山继续褶皱隆起,早印支运动(东吴运动)使钦防海槽褶皱成山,并在其北西侧形成前陆盆地。晚印支运动,广西大容山地区褶皱隆起,此时的前陆盆地已迁移至现今十万大山的东南边缘,奠定了十万大山盆地现今构造轮廓的基础。进入燕山期,随着桂东南逆冲推覆构造前缘不断地向NW方向扩展,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的前陆盆地也不断地向 NW方向迁移。进入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本区的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即由原来的NW—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变为NE— SW挤压构造应力场。
引用
收藏
页码:340 / 34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初论“泛华夏造山作用”与加里东和泛非造山作用的对比 [J].
陆松年 .
地质通报, 2004, (Z2) :952-958
[2]   桂东南地区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SHRIMP锆石U-Pb定年 [J].
邓希光 ;
陈志刚 ;
李献华 ;
刘敦一 .
地质论评, 2004, (04) :426-432
[3]   藏南康马奥陶系及其底砾岩的发现并初论喜马拉雅沉积盖层与统一变质基底的关系 [J].
周志广 ;
刘文灿 ;
梁定益 .
地质通报, 2004, (07) :655-663
[4]   新元古时期中国古大陆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关系 [J].
陆松年 ;
李怀坤 ;
陈志宏 ;
于海峰 ;
金巍 ;
郭坤一 .
地学前缘, 2004, (02) :515-523
[5]   湖南中生代陆内构造变形的深部过程:煌斑岩地球化学示踪 [J].
梁新权 ;
范蔚茗 ;
王岳军 .
地球学报, 2003, (06) :603-610
[6]   南海西部围区中特提斯东延通道问题 [J].
周蒂 ;
颜佳新 ;
丘元禧 ;
陈汉宗 ;
孙珍 .
地学前缘, 2003, (04) :469-477
[7]   喜马拉雅地区沉积盖层底砾岩的新发现 [J].
朱同兴 ;
王安华 ;
邹光富 ;
冯心涛 .
地质通报, 2003, (05) :367-368
[8]   两广交界处岑溪二叠纪岛弧型玄武岩及其古特提斯性质的讨论 [J].
张伯友 ;
张海祥 ;
赵振华 ;
石满全 ;
杨树锋 ;
陈汉林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1) :46-54
[9]   广西钦防海槽迁移与沉积-构造转换面 [J].
许效松 ;
尹福光 ;
万方 ;
梁宗华 ;
韦宝东 ;
张金端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1, (04) :1-10
[10]   志留纪以来的云开地块 [J].
吴浩若 ;
邝国敦 ;
王忠诚 .
古地理学报, 2001, (03) :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