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福田秋茄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初步研究

被引:32
作者
毛子龙 [1 ,2 ,3 ]
杨小毛 [1 ,3 ,4 ]
赵振业 [3 ,4 ]
赖梅东 [3 ]
杨道运 [3 ]
吴纯玲 [3 ]
徐华林 [5 ]
机构
[1]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修院
[3] 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4] 深圳市海岸与大气研究重点实验室
[5]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关键词
红树林; 秋茄; 碳储量; 碳循环; 深圳福田;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2.07.011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滨海红树林的生产力极高,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其碳循环的系统测定却鲜见报道。以深圳福田秋茄林为研究对象,2011年4月-2012年4月对内滩天然林、中滩和外滩人工林的植被、凋落物、粗木质残体、土壤的碳密度和净增量,以及植被和土壤呼吸进行了实际观测,并探讨了土壤有机碳来源,初步构建了秋茄林沿不同滩位的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结果表明,深圳福田秋茄林的碳密度在234.58~694.46 t.hm-2之间,其中植被碳密度为44.54~239.51 t.hm-2,凋落物和粗木质残体碳密度为2.02~24.56 t.hm-2,土壤碳密度(深度为50 cm)为188.02~430.39 t.hm-2,生态系统碳密度整体上表现为自内滩向外滩降低的趋势。在研究时段内,3个滩位的植被碳密度净增量为4.31~13.28 t.hm-2.a-1,凋落物和土壤碳密度没有显著变化。红树林的凋落物生成量为2.17~10.55 t.hm-2.a-1,约有49.94~94.01%通过食草动物、冲入海洋和腐烂分解等途径消耗。植被呼吸量为2.20~12.08 t.hm-2.a-1,土壤微生物的异氧呼吸量为0.25~1.61 t.hm-2.a-1,甲烷排放为0.09~0.31 t.hm-2.a-1,土壤有机碳输入约18.99%44.43%来自植被内源输入,其余来源于海洋碳输入。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介于8.68~35.91t.hm-2.a-1之间,约有47.38%74.08%转变为净初级生产力(6.48~23.84 t.hm-2.a-1)。碳平衡分析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内滩的天然林是个很大的碳汇,约20.08 t.hm-2.a-1,中滩和外滩的人工林碳汇量分别为9.98 t.hm-2.a-1和4.03 t.hm-2.a-1。相对于陆地森林,秋茄红树林有着显著的碳汇效益,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189 / 119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持续发展.[M].王伯荪等著;.科学出版社.2002,
[2]  
北部湾沿海红树林生物量和碳贮量的遥感估算.[D].曹庆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 02
[3]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橡胶林及水稻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土壤碳排放研究.[D].沙丽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8, 07
[4]  
漳江口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有机质来源追溯.[D].薛博.厦门大学.2007, 08
[5]   Forest carbon balance under elevated CO2 [J].
Hamilton, JG ;
DeLucia, EH ;
George, K ;
Naidu, SL ;
Finzi, AC ;
Schlesinger, WH .
OECOLOGIA, 2002, 131 (02) :250-260
[6]   江西省兴国县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特征 [J].
李佳 ;
邵全琴 ;
刘纪远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2, (02) :163-168+174
[7]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基于过程模型和遥感模型的评估结果 [J].
高艳妮 ;
于贵瑞 ;
张黎 ;
刘敏 ;
黄玫 ;
王秋凤 .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 (01) :109-117
[8]   广西英罗港不同红树林群落土壤CO2和CH4通量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J].
田丹 ;
梁士楚 ;
陈婷 ;
李凤 ;
黄安书 ;
肖伟 .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 (11) :1614-1619
[9]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和增汇潜力概念框架及其定量认证科学基础 [J].
于贵瑞 ;
王秋凤 ;
刘迎春 ;
刘颖慧 .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 (07) :771-787
[10]   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与增汇潜力研究 [J].
张修玉 ;
许振成 ;
王俊能 ;
宋巍巍 ;
秦建桥 ;
胡习邦 ;
张婉璐 ;
邹洁 .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 (03) :39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