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成要素的一次切变线暴雪天气分析

被引:24
作者
杨成芳 [1 ]
周雪松 [2 ]
李静 [1 ]
孟宪贵 [1 ]
机构
[1] 山东省气象台
[2] 山东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
关键词
暴雪; 构成要素; 降雪效率; 相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2013年1月20-21日山东出现了一次暴雪过程,此次过程具有冷空气弱、东西雨雪共存及存在两个强降水中心等特点,济南至淄博(鲁中的北部地区)的次暴雪中心为预报难点。为了探讨此类暴雪过程降水落区、强度和相态变化的物理机制,根据常规观测、NCEP/NCAR再分析逐6 h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采用基于构成要素的预报方法(Ingredients-based Methodology,IM),从动力抬升、水汽、降雪效率和相态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层两个短波槽、低层切变线、地面华北锢囚锋和倒槽等天气系统相继共同作用造成了此次暴雪过程,其中500 hPa短波槽对降雪的阶段性表现最明显。(2)四个有利构成要素相叠加导致鲁中地区产生暴雪:中低层有西南和东南两支气流输送了充足的水汽;低层经向切变线和暖切变线造成了强上升运动;云中温度在-15-14℃之间达到最佳降雪效率;低层温度低。(3)低层经向切变线对次降水中心的暴雪形成有重要作用,暴雪发生在经向切变线的右侧东南风减小的区域。(4)最强降雪发生在对流层中高层西南风和低层东南风强盛的时段。(5)对流层低层冷暖平流导致边界层内温度垂直变化出现差异,从而产生不同降水相态,其中1000 hPa至近地面的温度最为关键,尤其2 m气温在1℃左右时,更需综合分析925 hPa以下各层的温度;同时复杂下垫面对降水相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引用
收藏
页码:1402 / 141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华北暴雪过程中的急流特征分析 [J].
陈雪珍 ;
慕建利 ;
赵桂香 ;
杨东 .
高原气象 , 2014, (04) :1069-1075
[2]   北京地区一次回流暴雪过程的锋区特征分析 [J].
吴庆梅 ;
杨波 ;
王国荣 .
高原气象, 2014, 33 (02) :539-547
[3]   两次早春暴雪过程的对比分析 [J].
周雪松 ;
杨成芳 ;
孙兴池 .
高原气象, 2013, (02) :2446-2455
[4]   山东冬半年降水相态的温度特征统计分析 [J].
杨成芳 ;
姜鹏 ;
张少林 ;
张磊 .
气象, 2013, 39 (03) :355-361
[5]   一次致灾大暴雪的多尺度系统配置及落区分析 [J].
赵俊荣 ;
杨雪 ;
蔺喜禄 ;
张云惠 ;
郭金强 .
高原气象, 2013, 32 (01) :201-210
[6]   “2.28”山东罕见“雷打雪”现象形成机制分析 [J].
郑丽娜 ;
靳军 .
高原气象, 2012, 31 (04) :1151-1157
[7]   山东省两次暴雪天气的对比分析 [J].
杨晓霞 ;
吴炜 ;
万明波 ;
孙长征 ;
王文青 ;
刁秀广 .
气象, 2012, 38 (07) :868-876
[8]   一次带有雷电现象的冬季雪暴中尺度探测分析 [J].
苏德斌 ;
焦热光 ;
吕达仁 .
气象, 2012, 38 (02) :204-209
[9]   一次异常强渤海海效应暴雪的三维运动研究 [J].
杨成芳 ;
高留喜 ;
王方 .
高原气象, 2011, 30 (05) :1213-1223
[10]   北京2009年“1101”暴雪的形成机制 [J].
叶晨 ;
王建捷 ;
张文龙 .
应用气象学报, 2011, 22 (04) :39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