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早春暴雪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38
作者
周雪松 [1 ,2 ]
杨成芳 [2 ]
孙兴池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学院
[2] 山东省气象台
关键词
早春暴雪; 中尺度结构; 对流不稳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常规资料、区域气象自动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等,对2010年和2011年山东早春出现的两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研究了暴雪的对流性和成因。结果表明,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地面气旋(倒槽)等是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高空和地面天气系统在时间和空间配置上的差异是造成暴雪对流性不同的关键因素。红外云图能很好地反映暴雪天气过程对流性的强弱;多普勒天气雷达可清楚地识别出两次过程的中尺度结构。南北对称的垂直速度对是早春暴雪的重要特征;对流层低层逆温层和暴雪前期爆发性增暖是造成"雷打雪"的重要因素;物理量诊断的对流不稳定存在与否是区别"雷打雪"和常规暴雪的重要标志;垂直风切变在"雷打雪"暴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446 / 245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基于多种探测资料对武汉一次短时暴雪天气的监测分析 [J].
李德俊 ;
唐仁茂 ;
向玉春 ;
柳草 ;
陈英英 ;
徐桂荣 .
高原气象, 2012, 31 (05) :1386-1392
[2]   2009年晚秋河北特大暴雪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J].
裴宇杰 ;
王福侠 ;
张迎新 ;
王丽荣 .
高原气象 , 2012, (04) :1110-1118
[3]   “2.28”山东罕见“雷打雪”现象形成机制分析 [J].
郑丽娜 ;
靳军 .
高原气象, 2012, 31 (04) :1151-1157
[4]   冬季一次引发华北暴雪的低涡涡度分析 [J].
张元春 ;
孙建华 ;
傅慎明 .
高原气象 , 2012, (02) :387-399
[5]   一次异常强渤海海效应暴雪的三维运动研究 [J].
杨成芳 ;
高留喜 ;
王方 .
高原气象, 2011, 30 (05) :1213-1223
[6]   2008年10月青藏高原东部一次区域暴雪过程及气候背景分析 [J].
周倩 ;
程一帆 ;
周甘霖 ;
王式功 ;
尚可政 ;
杨德保 .
高原气象, 2011, 30 (01) :22-29
[7]   2008年1月我国南方持续雨雪过程的诊断分析 [J].
辜旭赞 .
高原气象 , 2011, (01) :150-157
[8]   渭河流域一次连续降雪天气过程综合分析 [J].
武麦凤 ;
梁生俊 ;
李春娥 .
高原气象 , 2011, (01) :191-199
[9]   一场初冬“雷打雪”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J].
赵伟华 ;
林丽 ;
赵海军 ;
闫伟杰 .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0, 33 (04) :59-63
[10]   山东半岛冷流暴雪过程的个例分析 [J].
朱营礼 ;
吴增茂 ;
林曲凤 ;
周淑玲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0 (S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