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动”为中心的社会运动演化分析——对中国台湾的个案观察

被引:7
作者
陈超 [1 ]
蔡一村 [2 ]
机构
[1] 厦门大学国家“计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2]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关键词
太阳花运动; 互动; 主体能动性;
D O I
10.16149/j.cnki.23-1523.2016.04.010
中图分类号
D675.8 [台湾省];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4 ;
摘要
2014年中国台湾地区爆发的"太阳花运动",至今余波未平。先行研究主要从资源动员、政治机会结构与构框理论这三种理论视角对这一运动进行分析。而本研究基于"关系现实主义"的本体论取向,采用个案分析法,以"太阳花运动"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立一个以"互动"为中心的多元动态分析框架。该框架强调参与主体能动性的作用,并为现有研究的静态结构性分析增加"时间"这一维度,揭示运动中各个主体交往互动的中观机制。基于此框架,本研究指出,"太阳花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既不是由某个组织或领导人制造的,也非全然由结构性因素决定的,而是在主体不断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根据所处情境,不断改变互动时的策略选择。简单说来,社会运动有着自身的逻辑,由自身演化而来。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框架主要着眼于"事后"解析。
引用
收藏
页码:113 / 126+158 +158-159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台湾青年与“太阳花”学运——基于政治机会结构理论的视角 [J].
刘伟伟 ;
吴怡翔 .
台湾研究集刊, 2016, (02) :10-18
[2]   从“九合一”选举看台湾青年的政治参与 [J].
黄皖毅 .
中国青年研究, 2015, (10) :78-81+87
[3]   台湾新世代社会运动中的“认同政治”与“阶级政治” [J].
郑振清 .
台湾研究, 2015, (03) :9-15
[4]   民进党与台湾新世代互动模式评析 [J].
李仕燕 .
台湾研究集刊, 2015, (03) :14-21
[5]   近年来台湾青年参与社会运动深层原因探析 [J].
吴宜 .
台湾研究, 2015, (02) :78-85
[6]  
浅析美国在台湾“反服贸运动”中的双重角色及其影响[J]. 钟厚涛.现代台湾研究. 2015(02)
[7]   台湾社会新动向与第三势力活动空间探析 [J].
王鸿志 .
台湾研究集刊, 2015, (01) :10-15
[8]   试论“反服贸风波”的民粹主义性质 [J].
郭中军 .
台海研究, 2014, (04) :34-40
[9]   新媒体在“太阳花学运”中的动员与支持作用 [J].
信强 ;
金九汎 .
台湾研究集刊, 2014, (06) :16-24
[10]   台湾学运背后的经济发展困境 [J].
邓利娟 ;
朱兴婷 .
台湾研究集刊, 2014, (06) :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