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半干旱区地表能量通量变化特征比较

被引:5
作者
李杉 [1 ,2 ]
艾丽坤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半干旱区; 地表热通量; 降水; 土壤含水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2.4 [辐射平衡及热量平衡];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为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中美半干旱区域陆气交换过程中地表能量水分循环机制,选取分别位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上2个不同的典型半干旱区(中国北方半干旱带和北美半干旱区)作为研究区域,从地表通量交换的分析入手,以期全面深入认识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和特点,进一步分析认识其干旱化趋势。结果表明,感热通量冬季最小,夏季次之;高净辐射、低土壤含水量的季节感热通量一般较高。在40°N以北的测站,降水较多的季节潜热通量较大。1979-2008年30年间,中国东部、东北部的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干,且在年代际尺度上可能具有持续干旱化趋势;北美各站点感热通量的长期变化趋势与温度变化的趋势相符,潜热通量和降水有较好的一致性,但站点并没有一致的变干或变湿趋势。中美半干旱区感热的年际变化和趋势明显受温度和平均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潜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和降水呈正相关,同时也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262 / 127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变分方法估算西北半干旱区地表热通量的适用性研究 [J].
张述文 ;
曹帮军 .
高原气象 , 2013, (04) :956-963
[2]   半干旱区不同类型土地利用的蒸散量及水分收支差异分析——以通榆为例 [J].
赵钱飞 ;
郭维栋 ;
凌肖露 ;
刘野 ;
王国印 ;
解静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3, 18 (04) :415-426
[3]   2008年夏季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陆面主要物理参数的平均特征 [J].
曾剑 ;
张强 .
高原气象 , 2012, (06) :1539-1550
[4]   东北半干旱区退化草地土壤温度的日、季变化特征 [J].
涂钢 ;
刘辉志 ;
董文杰 .
高原气象, 2008, (04) :741-748
[5]   20世纪下半叶全球干旱化的事实及其与大尺度背景的联系 [J].
马柱国 ;
符淙斌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2) :222-233
[6]   中国通量观测网络(ChinaFLUX)通量观测空间代表性初步研究 [J].
米娜 ;
于贵瑞 ;
温学发 ;
孙晓敏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S1) :22-33
[7]   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和降水蒸发差的时空变化特征 [J].
周连童 ;
黄荣辉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03) :280-295
[8]   半干旱区农田和草地与大气间二氧化碳和水热通量的模拟研究 [J].
姜纪峰 ;
延晓冬 ;
黄耀 ;
郭维栋 ;
刘辉志 ;
王淑瑜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03) :413-424
[9]   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环试验研究——GAME/Tibet与CAMP/Tibet研究进展 [J].
马耀明 ;
姚檀栋 ;
王介民 .
高原气象, 2006, (02) :344-351
[10]   半干旱地区地气界面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 [J].
刘辉志 ;
涂钢 ;
董文杰 ;
符淙斌 ;
石立庆 .
大气科学, 2006, (01) :10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