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9 条
云南壳幔S波速度结构与强震的构造背景
被引:24
作者: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胡家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海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彭恒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

文丽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
机构:
[1] 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
来源:
关键词:
基阶Rayleigh波;
相速度频散;
S波速度结构;
强震;
孕震背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3 [地震波、地震震级、震源物理];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本文选取云南及周边65个台站记录到的47个地震事件,利用相匹配滤波技术分离出了基阶Rayleigh面波信号.选取与震中处于同一大圆弧上的两个台站,利用双台格林函数法获取了台间相速度频散,频散的周期范围在10~80 s之间.从2000个波形记录中提取了152个台站对之间的相速度频散,最后,利用台间的相速度频散反演得到云南地区0~200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地壳厚度整体上呈南北向变化趋势,从南部的30 km变化到北部的60 km.在局部地区Moho面呈现出隆起和凹陷,基本上呈"一隆两凹"的特征.另外,滇西地区大致以红河断裂为界,其两侧的岩石圈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西侧从70 km深处开始,滇缅泰块体上的保山、畹町、沧源、思茅一带大范围内均为低速区,并且一直延伸到120 km深处.而红河断裂东侧的滇中块体,只有在康滇古隆起区存在上地幔低速区,其余大部分地区上地幔S波速度在4.4~4.6 km/s之间.
引用
收藏
页码:1222 / 123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川滇地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反演与构造分析
[J].
马宏生
;
张国民
;
闻学泽
;
周龙泉
;
邵志刚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 (05)
:591-602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国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闻学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省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周龙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2]
利用地震面波频散重建川滇地区壳幔S波速度
[J].
张智
;
陈赟
;
李飞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4)
:1114-1122

张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桂林工学院广西地质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 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桂林工学院广西地质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 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桂林工学院广西地质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 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3]
云南地区的短周期面波相速度层析成像研究
[J].
何正勤
;
苏伟
;
叶太兰
.
地震学报,
2004, (06)
:583-590

何正勤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苏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叶太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4]
云南地区地壳中上部横波速度结构研究
[J].
何正勤
;
叶太兰
;
苏伟
.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5)
:839-845

何正勤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叶太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苏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5]
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滇西地区的深部结构
[J].
贺传松
;
王椿镛
;
吴建平
.
地震学报,
2004, (03)
:238-246

贺传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王椿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吴建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6]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及其邻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
[J].
胥颐
;
刘建华
;
刘福田
;
宋海斌
;
郝天珧
;
江为为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12)
:1201-1208+1233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建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宋海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7]
云南的地壳S波速度与泊松比结构及其意义
[J].
胡家富
;
苏有锦
;
朱雄关
;
陈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8)
:714-722

胡家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云南省地震局,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昆明,昆明,昆明,北京

苏有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云南省地震局,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昆明,昆明,昆明,北京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云南省地震局,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昆明,昆明,昆明,北京
[8]
藏南地壳速度结构与地壳物质东西向“逃逸”——以佩枯错-普莫雍错宽角反射剖面为例
[J].
张中杰
;
滕吉文
;
杨立强
;
李英康
;
S.Klemperer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10)
:793-798

张中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所,DepartmetnofGeophysics,StanfordUniversity北京,北京,北京,燕郊,Stanford,CA-,USA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英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所,DepartmetnofGeophysics,StanfordUniversity北京,北京,北京,燕郊,Stanford,CA-,USA

S.Klemperer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所,DepartmetnofGeophysics,StanfordUniversity北京,北京,北京,燕郊,Stanford,CA-,USA
[9]
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J].
王椿镛
;
W.D.Mooney
;
王溪莉
;
吴建平
;
楼海
;
王飞
.
地震学报,
2002, (01)
:1-16

王椿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W.D.Mooney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王溪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吴建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楼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王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10]
藏北地壳东西向结构与“下凹”莫霍面——来自宽角反射剖面的启示
[J].
张中杰
;
王光杰
;
滕吉文
;
陈赟
;
李英康
;
李敬卫
;
范进义
;
S.Klemplerer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1)
:881-888

张中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研究所,DepartmentofGeophysics,StanfordUniver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研究所,DepartmentofGeophysics,StanfordUniver

李英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研究所,DepartmentofGeophysics,StanfordUniver

李敬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研究所,DepartmentofGeophysics,StanfordUniver

范进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研究所,DepartmentofGeophysics,StanfordUniver

S.Klemplerer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研究所,DepartmentofGeophysics,StanfordUn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