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地壳东西向结构与“下凹”莫霍面——来自宽角反射剖面的启示

被引:35
作者
张中杰
王光杰
滕吉文
陈赟
李英康
李敬卫
范进义
S.Klemplerer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研究所
[3] Department of Geophysics
[4] Stanford
关键词
藏北; 宽角反射地震剖面; 纵横波速度; “下凹”莫霍面; 物质东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藏北色林错-雅安多510余公里长地震剖面上纵横波特征所识别的来自于莫霍反射及壳内反射震相,通过正演拟合解释了该纵剖面地壳纵横波速度与Poisson比结构.研究结果显示,雅鲁藏布江与班公湖-怒江两条缝合带之间地壳结构东西向变化剧烈,岩石圈结构在剖面中部厚度最深,达到80余公里;莫霍面东西向变化呈现“下凹”特征,自莫霍面“下凹”处沿剖面东西方向呈阶梯状抬升,且西向抬升速度较东向大;地壳内纵横波速度纵向(深度域)与横向(东西方向)均存在非均一性现象,且上地壳内27~34km深度处存在厚度约5~7km的低速层.上地壳内,剖面中段介质的Poisson比较剖面东段与剖面西段的低;下地壳内,剖面东段的Poisson比较剖面西段的Poisson比低.上地壳内介质的刚性变化特征不同于下地壳内介质的刚性变化特征,剖面东段下地壳内物质较剖面西段的刚度小,并蕴含着藏北地区下地壳物质伴随欧亚与印度板块碰撞而东向流动.藏北地区地壳结构东西向变化趋势与莫霍面“下凹”特征可能源于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881 / 88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青藏高原东部钾玄岩系岩浆岩同位素特征: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张玉泉
    谢应雯
    李献华
    邱华宁
    赵振华
    梁华英
    钟孙霖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5) : 493 - 498
  • [2] 中国大陆西北造山带及其毗邻盆地的地震层析成像
    胥颐
    刘福田
    刘建华
    孙若昧
    何建坤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2) : 113 - 122+225
  • [3]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深层动力过程与陆─陆碰撞新模型
    滕吉文
    张中杰
    王光杰
    刘宏兵
    胡家富
    张秉铭
    陈云
    张慧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4) : 481 - 494
  • [4] 西藏高原西部综合地球物理与岩石圈结构研究
    孔祥儒
    王谦身
    熊绍柏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 308 - 315
  • [5] 青藏高原第五缝合带的发现与论证
    潘裕生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02) : 184 - 192
  • [6] 青藏高原及其东部邻区的三维地震波速度结构与大陆碰撞模型
    曾融生
    朱介寿
    周兵
    丁志峰
    何正勤
    朱露培
    骆循
    孙为国
    [J]. 地震学报, 1992, (S1) : 523 - 533
  • [7] 喜马拉雅碰撞带陆壳增厚和隆升机制——一种陆壳构造演化模式
    崔军文
    武长得
    朱红
    邓宗策
    冯晓枫
    [J].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90, (02) : 55 - 64
  • [8]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
    吴功建
    肖序常
    李廷栋
    [J]. 地质学报, 1989, (04) : 285 - 296
  • [9] 利用PS反射波研究西藏雅鲁藏布江北侧局部地区深部地壳结构
    姚虹
    孙克忠
    滕吉文
    程立芳
    [J]. 西北地震学报, 1982, (04) : 57 - 62
  • [10] 青藏高原的现代构造
    鄢家全
    时振梁
    汪素云
    环文林
    [J]. 地球物理学报, 1981, (04) : 385 -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