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混播方式对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63
作者
郑伟 [1 ,2 ]
朱进忠 [1 ,2 ]
加娜尔古丽 [1 ]
李海 [3 ]
张景路 [1 ]
机构
[1]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地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3] 新疆昭苏马场草原站
关键词
豆禾混播草地; 混播种类; 混播比例; 生产性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4 [饲料作物、牧草];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以红豆草、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6种牧草在混播种类为6种、5种、4种及豆禾混播比例5∶5、4∶6、3∶7的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测定牧草产量、豆禾产量比、茎叶比、相对产量、相对产量总和及粗蛋白质、粗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收获量,比较其牧草产量、组分及品质等生产性能,探索高产优质混播草地建植与持续管理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各混播处理牧草产量、粗蛋白质与粗脂肪收获量均显著高于单播(P<0.05),各混播处理相对产量总和的值均显著大于1(P<0.05);从不同混播种类来看,混6组合牧草产量、豆禾产量比、相对产量总和、粗蛋白质与粗脂肪收获量均高于其他混播种类;从不同混播比例来看,豆禾比5∶5有较高的豆禾产量比与中性洗涤纤维收获量,其相对产量总和在2个刈割时期呈上升趋势,而豆禾比3∶7有较高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全年收获量;含有红豆草的混播组合具有较高的茎叶比,第2次刈割能显著降低茎叶比,提高适口性。不同混播方式的生产性能高低不仅取决于牧草产量,还取决于牧草品质,但两者均受草群组分调控。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5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A new index of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for replacement and additive designs [J].
Williams, AC ;
McCarthy, BC .
ECOLOGICAL RESEARCH, 2001, 16 (01) :29-40
[2]  
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M].杨胜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
[3]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扁穗冰草混播效果研究 [J].
吴姝菊 .
中国草地学报, 2010, 32 (02) :15-18+46
[4]   刈割对江河源区混播草地牧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J].
张金旭 ;
马玉寿 ;
施建军 ;
王彦龙 ;
汪海波 ;
盛丽 .
草业科学, 2010, 27 (01) :92-96
[5]   5个热带豆科牧草14个营养品质组成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J].
潘伟彬 ;
陈志彤 ;
陈恩 ;
黄毅斌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5 (05) :95-101
[6]   禾-豆混播草地种间竞争与共存 [J].
王平 ;
周道玮 ;
张宝田 .
生态学报, 2009, 29 (05) :2560-2567
[7]   施肥对绿洲区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 [J].
郭海明 ;
于磊 ;
林祥群 .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7 (01) :46-50
[8]   豆禾混播草地群落稳定性的比较 [J].
韩德梁 ;
何胜江 ;
陈超 ;
杨光梅 ;
韩烈保 .
生态环境, 2008, 17 (05) :1974-1979
[9]   松嫩地区禾-豆混播草地生产力研究 [J].
王平 ;
王天慧 ;
周道玮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7, (02) :121-128
[10]   杂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及稳定性 [J].
张永亮 ;
王建丽 ;
胡自治 .
草地学报, 2007, (01) :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