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蜘蛛集团对飞虱的每日捕食量与室内、盆栽水稻的捕食作用比较

被引:11
作者
吴进才
姜永厚
杨国庆
邱慧敏
刘井兰
王洪全
机构
[1] 扬州大学农学院植保系
[2] 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关键词
稻田; 蜘蛛集团; 捕食量; 飞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76 [生物防治];
学科分类号
0904 ;
摘要
采用控制论中的脉冲采样法结合杀死飞虱计数法研究了田间蜘蛛对飞虱的每日捕食量估计并与室内、盆栽罩笼水稻功能反应的捕食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田间蜘蛛平均每头每日对飞虱的捕食量为 0 .669头 ,这一捕食量比室内和盆栽水稻的捕食量要小得多 ;田间捕食百分率与飞虱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 ,即飞虱低密度和高密度捕食百分率均低于中等密度 ,在每穴 1 0头飞虱左右 ,捕食量和捕食百分率最高。在有一定存量蜘蛛时 ,捕食量与微蛛、狼蛛数量呈显著的二元线性回归关系 ,但偏相关系数为负。由此表明随蜘蛛密度的增加捕食量反而下降 ,这与一些多物种共存系统和田间罩笼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1266 / 127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稻田蜘蛛生态与利用研究 [J].
王洪全 ;
颜亨梅 ;
杨海明 .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05) :69-76
[2]   多物种复合种群捕食量的数学模型及在褐稻虱数量预测中的应用 [J].
吴进才 ;
庞雄飞 .
生态学报, 1991, (02) :139-146
[3]   稻田微蛛优势种形成的若干环境因子分析 [J].
余昭杰 ;
王洪全 .
动物学报, 1991, (01) :22-29
[4]  
Results of the sixth joint pesticide testing programme of the IOBC/WPRS-working group ?pesticides and beneficial organisms?[J] . S. A. Hassan,F. Bigler,H. Bogenschütz,E. Boller,J. Brun,J. N. M. Calis,J. Coremans-Pelseneer,C. Duso,A. Grove,U. Heimbach,N. Helyer,H. Hokkanen,G. B. Lewis,F. Mansour,L. Moreth,L. Polgar,L. Sams?e-Petersen,B. Sauphanor,A. St?ubli,G. Sterk,A. Vainio,M. Veire,G. Viggiani,H. Vogt. &nbspEntomophaga . 1994 (1)
[5]   用ELISA研究稻田节肢类捕食者对稻飞虱的捕食作用 [J].
张古忍 ;
张文庆 ;
古德祥 .
昆虫学报, 1997, (02) :171-176
[6]   褐稻虱再猖獗原因的探讨 [J].
高春先 ;
顾秀慧 ;
贝亚维 ;
王仁民 .
生态学报, 1988, (02) :155-163
[7]   褐稻虱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方法 [J].
庞雄飞 ;
侯任环 ;
包华理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2, (01) :1-5
[8]   稻田节肢动物群落不同取样方法的比较 [J].
吴进才 ;
郭玉杰 ;
束兆林 ;
杨金生 .
昆虫知识, 1993, (03) :182-183
[9]   盘拍法调查褐飞虱种群的准确性测定 [J].
綦立正 ;
丁锦华 ;
张有明 ;
颜正生 ;
吴进才 ;
张凤举 .
昆虫知识, 1995, (02) :69-72
[10]   稻田蜘蛛对飞虱、叶蝉的控制作用及其与食量的关系 [J].
金翠霞 ;
吴亚 .
动物学杂志, 1985, (02)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