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修正案的规范目的与技术选择——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为参照

被引:41
作者
魏东
赵天琦
机构
[1] 四川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刑法修正案; 规范目的; 技术路径;
D O I
10.16224/j.cnki.cn33-1343/d.20200825.001
中图分类号
D92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刑法修正案具体法条的规范目的与技术选择之间的关联关系论路径和方法,强调将明确的规范目的与立法技术协调衔接起来,新罪名的设立必须符合规范目的可抽象化整合新罪名的技术要求,既有罪名的修订必须符合规范目的可类型化融入既有罪名的实质条件。"高空抛物罪"不具有独立成罪(名)的充分理由,其属于规范目的可类型化融入既有罪名的情形;"职业催债罪"应进一步类型化为"恐吓罪",其属于规范目的可抽象化整合新罪名的情形,但是应防止现象立法弊端。规范目的与技术选择关系论路径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立法论价值,有利于提高刑法修正案的立法质量。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高空抛物案的刑法学分析 [J].
张明楷 .
法学评论, 2020, 38 (03) :12-26
[2]   功能主义刑法解释的体系性控制 [J].
劳东燕 .
清华法学, 2020, 14 (02) :22-49
[3]   刑法对高利贷的“打击点”——以日本法为比照的评析 [J].
于佳佳 .
浙江学刊, 2020, (02) :106-116
[4]   新型恐吓行为之刑法规制及扩展分析 [J].
陈灿平 ;
穆亨 .
湖南社会科学, 2020, (01) :39-45
[6]   台湾地区重利罪的规范变迁、审判实践及启示 [J].
吴旭莉 .
台湾研究集刊, 2019, (02) :62-71
[7]   非法催收贷款行为的刑法规制 [J].
王红举 .
法学杂志, 2019, 40 (03) :60-66
[8]   类型化思维的司法运用——以《刑法》分则中“胁迫”的理解为例 [J].
黄陈辰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3 (03) :51-57
[10]  
刑法学[M]. 法律出版社 , 张明楷,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