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浙江梅汛期暴雨特征及影响天气系统分析

被引:20
作者
张春艳 [1 ]
王力 [1 ]
孙明明 [1 ]
张建海 [2 ]
机构
[1] 浙江省嵊州市气象局
[2] 浙江省绍兴市气象局
关键词
梅汛期; 致洪暴雨; 天气系统; 浙江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2 [液态降水(降雨)];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气象站网雨量资料,分析2011年浙江梅汛期暴雨特征,并对其影响天气系统进行诊断。结果表明:2011年浙江梅汛期由4次强降水过程组成,雨带较稳定,强降水落区中心基本在钱塘江中上游地区重叠,累计雨量超常,造成钱塘江干流及其各支流流域洪涝频发;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和中高纬地区"两槽一脊"长时间稳定维持,是浙江梅汛期暴雨产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与以往梅雨季节来临前副高逐渐西伸北抬到典型梅雨形势的位置后稳定少动不同的是,2011年梅汛期强降水副高最初较偏西,第1次过程后其先东退再西伸北抬后稳定下来,后3次过程梅雨形势非常典型,第1次过程副高位置虽较典型梅雨形势下的偏西,但也产生了非常强的降水;来自北方的干冷空气南侵到锋区时,降水最明显(第3次过程);梅汛期强降水期间,共有三个高空急流核东传,4次过程的强降水先后出现在这三个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西南季风北推到30°N附近并稳定维持,决定了2011年浙江梅汛期强降水分布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32 / 14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2008年7月22日梅雨锋西段襄阳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J].
谌伟 ;
岳阳 ;
邓红 ;
张家国 .
暴雨灾害, 2011, 30 (03) :210-217
[2]   南亚高压的东西振荡对湖北省极端暴雨事件的影响分析 [J].
王登炎 ;
周小兰 ;
刘静 .
暴雨灾害, 2010, 29 (02) :148-152+165
[3]   江淮区域梅雨的划分指标研究 [J].
梁萍 ;
丁一汇 ;
何金海 ;
陈伯民 ;
雷小途 .
大气科学 , 2010, (02) :418-428
[4]   2008年浙江梅汛期暴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其梅雨锋结构分析 [J].
张建海 ;
沈锦栋 ;
江丽俐 .
高原气象, 2009, 28 (05) :1075-1084
[5]   湖北省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分析 [J].
王建生 .
暴雨灾害, 2008, (02) :154-159
[6]   梅汛期100hPa南亚高压特征与江苏梅雨关系研究 [J].
刘梅 ;
胡洛林 ;
张备 ;
濮梅娟 .
热带气象学报, 2008, (03) :285-293
[7]   一次华北冷涡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J].
李银娥 ;
谌伟 ;
张萍萍 .
暴雨灾害, 2007, (04) :306-310
[8]   梅雨锋的典型结构、多样性和多尺度特征 [J].
郑永光 ;
陈炯 ;
葛国庆 ;
朱佩君 .
气象学报, 2007, (05) :760-772
[9]   长江中下游梅汛期强降水过程非均匀特征 [J].
杜银 ;
张耀存 ;
谢志清 ;
杨红梅 .
气象科学, 2007, (02) :133-139
[10]   梅汛期中的暴雨和大暴雨环流特征及物理量诊断分析 [J].
尹东屏 ;
胡洛林 ;
曾明剑 ;
陶玫 ;
徐惠茹 .
气象科学, 2007, (01) :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