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楔形体的识别与勘探——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例

被引:26
作者
管树巍 [1 ]
李本亮 [1 ]
何登发 [2 ]
John HShaw [3 ]
陈竹新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盆地构造与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3]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Harvard University,Cambridge
关键词
构造楔形体; 等倾角区; 轴面; 位移量; 准噶尔盆地南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2 [地质构造、油气藏(田)的形成];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构造楔形体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两条相互连接的断层,二是这两条断层的位移传递方向相反。当反向传递的位移量切割了上覆地层,通常在楔形体前翼形成具指示意义的背斜构造,此类背斜可作为判断深部构造楔形体存在的直接依据。准噶尔盆地南缘3排背斜内带的构造楔形体模式非常典型,并表现为"混序"的特征。在山前深部楔形体沿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层向北扩展过程中,部分位移量沿构造楔顶部的反冲断层向南消减,并切割上覆地层形成第一排背斜带,另一部分位移量则继续向北传递,在断坡位置引发褶皱变形,形成第二排和第三排背斜带。在总位移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这3排背斜带在走向上的此消彼长反映了位移量在南、北两个方向上的转换。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二、三排背斜带中—新生界内部发育多个小型的构造楔形体,这些互相叠置的楔形构造横向延伸不大,但有可能构成独立的成藏系统,具有不同的油气水特征,从而造成同一个背斜带不同部位的含油气性迥异。在油气勘探中应通过加强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攻关,力求精细刻画各个楔形构造在三维空间的展布,再针对已落实的楔形体展开钻探。
引用
收藏
页码:129 / 13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构造带特征 [J].
彭天令 ;
阎桂华 ;
陈伟 ;
肖立新 .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02) :191-194
[2]   晚新生代以来天山南、北麓冲断作用的定量分析 [J].
管树巍 ;
李本亮 ;
何登发 ;
汪新 ;
John Suppe ;
雷刚林 .
地质学报, 2007, (06) :725-744
[3]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滑脱层厘定 [J].
董臣强 ;
孙自明 ;
洪太元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2) :138-142
[4]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J].
陈书平 ;
漆家福 ;
于福生 ;
杨桥 .
地质学报, 2007, (02) :151-157
[5]   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解析与建模——以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一排背斜带为例 [J].
管树巍 ;
张朝军 ;
何登发 ;
石昕 ;
JOHN Suppe ;
汪新 ;
吴晓智 .
地质学报, 2006, (08) :1131-1140
[6]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与天然气富集规律 [J].
贾承造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4) :9-15
[7]   冲断构造与油气聚集 [J].
何登发 ;
贾承造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2) :55-62
[8]  
前陆冲断带油气勘探[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贾承造等著, 2000
[9]  
天山活动构造[M]. 地震出版社 , 邓起东等著, 2000
[10]  
Multibend fault-bend folding[J] . Donald A. Medwedeff.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 199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