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冈底斯带中部朱诺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63
作者
梁银平 [1 ,2 ]
朱杰 [3 ]
次邛 [4 ]
何卫红 [1 ,2 ]
张克信 [1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生物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4] 西藏地勘局第二地质大队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林子宗群火山岩; 冈底斯中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林子宗火山岩是发育在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带的古近纪火山岩,被认为代表了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结束过渡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的产物,其确切的时代对于限制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时限具有重要意义.对冈底斯带中部朱诺地区的林子宗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获得的林子宗火山岩的典中组、年波组和帕那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64.8±1.6Ma、59.7±1.8Ma和48.9±0.8Ma.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结果表明,朱诺地区各组特征与区域上特征相似,其中典中组和年波组火山岩属于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岛弧火山岩特点;帕那组出现大量的钾玄岩,属于同碰撞火山岩.证明前人提出的雅鲁藏布江地区洋盆闭合和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开始时间为50Ma左右的观点.
引用
收藏
页码:211 / 22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西藏南部印度-亚洲碰撞带岩石圈:岩石学-地球化学约束 [J].
莫宣学 ;
赵志丹 ;
朱弟成 ;
喻学惠 ;
董国臣 ;
周肃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9, 34 (01) :17-27
[2]  
Cenozoic sedimentary records and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f differential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J]. ZHANG KeXin1,2, WANG GuoCan2,3, CAO Kai2,3, LIU Chao2,3, XIANG ShuYuan3, HONG HanLie3, KOU XiaoHu1,3, XU YaDong1,3, CHEN FenNing1,3, MENG YanNing2,3 & CHEN RuiMing2,3 1 Key Laboratory of Bi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ina Uni
[3]   藏南冈底斯带西段麦拉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及地质意义 [J].
夏斌 ;
李建峰 ;
张玉泉 ;
李华启 ;
徐力峰 ;
王彦斌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8, (02) :243-246
[4]   峡东地区南华纪-寒武纪地层风化过程元素及Sr-Nd同位素演化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J].
张永清 ;
凌文黎 ;
李方林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 (03) :301-312
[5]   冈底斯中段林子宗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J].
李再会 ;
郑来林 ;
李军敏 ;
夏祥标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8, (01) :20-27
[6]   西藏冈底斯朱诺斑岩铜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约束 [J].
郑有业 ;
张刚阳 ;
许荣科 ;
高顺宝 ;
庞迎春 ;
曹亮 ;
杜安道 ;
石玉若 .
科学通报, 2007, (21) :2542-2548
[7]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时限 [J].
莫宣学 ;
赵志丹 ;
周肃 ;
董国臣 ;
廖忠礼 .
地质通报, 2007, (10) :1240-1244
[8]   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隆升与沉积盆地分布耦合 [J].
张克信 ;
王国灿 ;
陈奋宁 ;
徐亚东 ;
骆满生 ;
向树元 ;
寇晓虎 ;
赵来时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05) :583-597
[9]   藏南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的时代、成因及其地质意义: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证据 [J].
李皓扬 ;
钟孙霖 ;
王彦斌 ;
朱弟成 ;
杨进辉 ;
宋彪 ;
刘敦一 ;
吴福元 .
岩石学报, 2007, (02) :493-500
[10]   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活动的深部力学背景 [J].
熊熊 ;
王继业 ;
滕吉文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0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