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目的落空与诈骗罪基于客观归责理论的教义学展开

被引:19
作者
陈毅坚
机构
[1] 中山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被害人目的落空; 诈骗罪; 捐赠诈骗; 客观归责; 自我答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被害人所追寻的目的因被欺骗而落空的特殊诈骗案件,典型表现为捐赠诈骗、乞讨诈骗等,实践中主要存在约定的使用目的落空和其他目的落空两种类型。被害人目的落空案件应否被纳入诈骗罪的可罚性范围内,教义学上存在较大分歧。学说主要对诈骗罪客观构造中的欺诈行为、财产处分、财产损失等要件进行规范化理解,但这导致了诈骗罪客观构造的复杂化和犯罪认定的模糊化。应当承认捐赠诈骗等案件符合诈骗罪的客观构成要件,并进一步讨论损失结果的客观归责问题。捐赠诈骗的欺诈行为制造并实现了法上不被允许的风险;这种风险制造的行为,导致被害人出现的错误缺乏法益关联性,其同意有效;在利他情形下,被害人有意识的自我损害应由被害人自我答责,排除损失的客观可归责性,从而排除诈骗罪的可罚性。
引用
收藏
页码:414 / 439
页数:26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论法教义学视角下的最后手段原则的规范构成及适用——兼论宪法对犯罪论体系的选择 [J].
杨春然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7, (05) :3-29
[2]   被害人教义学在德国:源流、发展与局限 [J].
车浩 .
政治与法律, 2017, (10) :2-16
[4]   刑法中有瑕疵的同意之效力认定——以“法益关系错误说”的批判性考察为中心 [J].
李世阳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 35 (01) :67-78
[5]   被害人因受骗而同意的法律效果 [J].
付立庆 .
法学研究, 2016, 38 (02) :154-170
[7]   不法交易与诈骗罪 [J].
陈洪兵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3, (08) :38-43
[8]   刑法学中危险接受的法理 [J].
张明楷 .
法学研究, 2012, 34 (05) :171-190
[9]   自杀的认定及其相关行为的刑法评价 [J].
王钢 .
法学研究, 2012, 34 (04) :154-174
[10]   自我决定权与刑法家长主义 [J].
车浩 .
中国法学, 2012, (01) :8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