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国特色保护类村庄振兴类型细分研究

被引:40
作者
杨坤
芮旸
李宜峰
杨钰华
机构
[1]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特色保护类村庄; 共生理论; 类型细分; 振兴模式;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特色保护类村庄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确定的4种村庄基本类型之一,但其分异明显,仍需进一步细分类型以精准施策。论文坚持问题导向和理论指引的分类思路,针对特色保护类村庄内蕴的保护与发展对立统一关系,借鉴共生理论构建其共生系统概念模型,根据系统类型及构成的差异划分村庄振兴类型,筛选出8173个国家级特色保护类村庄作为实证研究样本,初步提出一套简便实用的类型识别流程及方法,据此逐层判断样本类型并分类明确振兴模式。结果表明:(1)特色保护类村庄共生系统分为外共生型、内共生型和内外共生兼具型3种,存在村庄与外部有机体共生、村庄特色资源与产业共生、村庄特色文化资源与人居环境共生以及村庄特色资源、产业与外部有机体共生等4类共生关系;(2)特色保护类村庄振兴类型基于共生关系表征的异同抽象归纳为10种,样本据此细分为47个旅游目的地型、75个文旅融合型、251个农旅融合型、47个特色农业型、442个景区依托型、1463个市场拉动型、2159个交通推动型、160个历史记忆保护型、1543个民族特色保护型和1986个地域文化保护型村庄;(3)特色保护类村庄振兴模式因类型而异,包括"优化升级、示范引领""深度融合、增值赋能""品牌强农、特色集聚""借力景区、村景互补""瞄准市场、乡城对接""联动交通、一体共生"和"活态保护、留住乡愁"7种。
引用
收藏
页码:1861 / 1875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1]   New rural territories: Regulating the differentiated rural spaces [J].
Marsden, T .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8, 14 (01) :107-117
[1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M].宋俊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13]  
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M].苏杨;张颖岚;于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14]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钱穆; 著.九州出版社.2011,
[15]  
和谐与共生.[M].袁纯清;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6]  
村落的终结.[M].李培林著;.商务印书馆.2004,
[17]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发展综合评价及类型识别研究 [J].
韩欣宇 ;
闫凤英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 29 (09) :156-165
[18]   中国乡村振兴要素识别与发展类型诊断——基于9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的信息挖掘分析 [J].
谢臻 ;
张凤荣 ;
陈松林 ;
韦素琼 ;
敖佳 ;
高阳 ;
伦飞 .
资源科学, 2019, 41 (06) :1048-1058
[19]   西北贫困地区乡村类型识别与振兴途径研究 [J].
文琦 ;
郑殿元 .
地理研究, 2019, 38 (03) :509-521
[20]   英国乡村分类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J].
郭紫薇 ;
洪亮平 ;
乔杰 ;
保罗米尔本 .
城市规划, 2019, 43 (03) :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