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田肥料N2O直接和间接排放重新评估

被引:16
作者
营娜 [1 ]
麻金继 [1 ]
周丰 [2 ]
马舒坦 [3 ]
高伟 [4 ]
徐鹏 [3 ]
后希康 [1 ]
机构
[1]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4]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氧化亚氮; 温室气体; 氮循环; 本土排放因子; 空间格局; 不确定性估计;
D O I
10.13671/j.hjkxxb.2013.10.008
中图分类号
S14 [肥料学];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农田肥料(氮肥、复合肥、有机肥)是我国N2O最大的排放源,其估计直接决定了排放总量的可靠性.为此,重新评估了中国农田肥料N2O的直接和间接排放,选择2008年县域尺度活动数据、具有空间分异性的本土排放因子和参数来重新评估其排放规模、结构、空间格局及不确定性;通过与IPCC、EDGAR等国内外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阐述该排放清单的可靠性和全面性.结果表明,2008年我国农田肥料N2O排放总量为617.1 Gg(处于213.7~1149.2 Gg之间),其中,氮肥直接排放为458.8 Gg(74.5%),有机肥直接排放为121.0 Gg(19.6%),挥发沉降和淋溶径流造成的间接排放分别为28.0 Gg(4.5%)和9.3 Gg(仅占1.5%左右).排放集中在华北平原、东北的松辽平原、华中的淮河流域和四川盆地,以及华南的珠三角、雷州半岛和台湾地区的县(区、市、旗),主要分布在江苏(52.4 Gg)、四川(48.0 Gg)、湖北(43.2 Gg)、广东(40.8 Gg)、河南(39.6 Gg)、安徽(38.4 Gg)、湖南(31.6 Gg)、山东(28.9 Gg),其累积规模为全国总量的52%,其中,近50%的贡献源于164个县(区、市、旗).本排放清单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空间分辨率,而基于IPCC(2006)排放因子及参数的估计排放总量高估了约8.3%,对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则分别低估了12.5%和高估了330%.此外,在空间格局上还表现出高值区低估和低值区高估的特点,在491和1225个县(区、市、旗)的相对偏差超过了100%和50%,特别指出的是,间接排放在大部分县(区、市、旗)的相对偏差达到135%左右.
引用
收藏
页码:2828 / 283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54 条
[1]   施肥及秸秆还田处理下玉米季温室气体的排放 [J].
裴淑玮 ;
张圆圆 ;
刘俊锋 ;
牟玉静 ;
伦小秀 .
环境化学, 2012, 31 (04) :407-414
[2]   黄河上游灌区稻田N2O排放特征 [J].
张惠 ;
杨正礼 ;
罗良国 ;
张晴雯 ;
易军 ;
杨世琦 ;
陈媛媛 ;
王明 .
生态学报, 2011, 31 (21) :6606-6615
[3]   追肥时间对小麦拔节-成熟期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J].
马二登 ;
马静 ;
徐华 ;
蔡祖聪 ;
八木一行 .
土壤学报, 2011, 48 (05) :971-978
[4]   不同施肥处理下双季稻田CH和NO排放的全年观测研究 [J].
石生伟 ;
李玉娥 ;
李明德 ;
万运帆 ;
高清竹 ;
彭华 ;
秦晓波 .
大气科学 , 2011, (04) :707-720
[5]  
不同氮、磷肥用量下双季稻田的CH4和N2O排放[J]. 石生伟,李玉娥,万运帆,秦晓波,高清竹.环境科学. 2011(07)
[6]   黄土高原冬小麦地NO排放 [J].
庞军柱 ;
王效科 ;
牟玉静 ;
欧阳志云 ;
张红星 ;
逯非 ;
刘文兆 .
生态学报, 2011, 31 (07) :1896-1903
[7]   稻麦轮作稻田中N2O排放规律的研究 [J].
陈义 ;
唐旭 ;
杨生茂 ;
吴春艳 ;
王家玉 .
土壤通报, 2011, 42 (02) :342-350
[8]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田氮去向和气态损失的影响 [J].
吉艳芝 ;
巨晓棠 ;
刘新宇 ;
张丽娟 ;
李鑫 ;
刘楠 .
水土保持学报, 2010, 24 (03) :113-118
[9]   农业土壤氧化亚氮排放模型研究进展 [J].
廖千家骅 ;
颜晓元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 (05) :817-825
[10]   应用修正的IPCC2006方法对中国农田NO排放量重新估算 [J].
张强 ;
巨晓棠 ;
张福锁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0, (01) :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