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量场配置对豫中地区暴雨落区的影响分析

被引:10
作者
张广周 [1 ]
靖春悦 [2 ]
王红燕 [2 ]
吴璐 [2 ]
雷哲 [1 ]
机构
[1] 河南省平顶山市气象局
[2] 河南省许昌市气象局
关键词
低空急流; 水汽辐合; 不稳定层结; 上升运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以及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4—6日发生在河南中部的一次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重点分析了物理量场配置对豫中地区暴雨落区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流层中层低槽和低空切变线是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暴雨区位于急流出口区北侧,南风分量对降水强度的影响较大;深厚的中低层气旋性辐合、高层反气旋辐散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快速释放;强降水落区与深厚的上升运动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225 / 230+252 +25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2003年渭河流域一次致洪暴雨过程综合分析 [J].
梁生俊 .
暴雨灾害, 2008, (01) :32-36
[2]   河南省2005年7月22日大暴雨过程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 [J].
靖春悦 ;
寿绍文 ;
贺哲 ;
吴璐 ;
梁钰 .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7, (03) :45-49
[3]   鄂东南一次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与潜势预报 [J].
黄治勇 ;
王珏 ;
王兴涛 ;
毛以伟 .
暴雨灾害, 2007, (02) :125-129
[4]   台风“云娜”降水云区中单站大暴雨诊断分析和预报 [J].
施望芝 ;
毛以伟 ;
谌伟 ;
陈亮 ;
王晓玲 .
暴雨灾害, 2007, (01) :46-51
[5]   “海棠”影响河南降水雷达回波和中尺度雨团对比分析 [J].
牛淑贞 ;
张一平 ;
王国安 ;
席世平 .
气象, 2006, (08) :30-35+129
[6]   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大暴雨结构和维持机制分析 [J].
矫梅燕 ;
毕宝贵 ;
鲍媛媛 ;
李泽椿 .
大气科学, 2006, (03) :475-490
[7]   2004-07-28新乡市大暴雨成因分析 [J].
刘朝亮 ;
王新红 ;
钟兴华 ;
马月枝 ;
王金兰 .
河南气象, 2006, (01) :28-30
[8]   2004-07-16河南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分析 [J].
范学峰 ;
苏爱芳 ;
郑世林 ;
席世平 .
河南气象, 2006, (01) :17-19
[9]   河南省暴雨特征及其形成的气候背景 [J].
王明军,郭二凤,朱业玉 .
河南气象, 1999, (01) :25-26
[10]  
丁一汇编著.高等天气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