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型主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在柴达木盆地花土沟油田新近系砂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41
作者
吕红华 [1 ]
任明达 [1 ]
柳金诚 [2 ]
李有利 [1 ]
机构
[1]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2] 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储层评价; Q型主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新近系; 柴达木盆地;
D O I
10.13209/j.0479-8023.2006.133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244口井的小层数据,尝试用Q型主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花土沟油田新近系砂岩储层进行评价。为使评价结果定量化,以便利用评价结果深入分析储层储集性能及与沉积相的关系,提出如下处理方法首先对由Q型主因子分析得到的各主因子得分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用归一化得分与对应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相乘后相加,得到样本总得分。根据样本总得分,运用聚类分析,进行储层分级。对储层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认为,就储层储集性能而言,花土沟油田新近系下油砂山组明显好于上干柴沟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是最好的沉积亚相;河口坝是最好的沉积微相,其次为浊积砂与水下河道。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储层评价方法具有定量化、地质意义明确等优点,有一定应用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740 / 74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系及新近系砂岩储层 [J].
马达德 ;
王少依 ;
寿建峰 ;
陈子炓 ;
秦玉娟 ;
唐光明 .
古地理学报, 2005, (04) :519-528
[2]   尕斯库勒油田N1-N2~1油藏储层特征与评价 [J].
马鸣 ;
李建明 ;
马力宁 .
河南石油, 2005, (04) :6-8+1
[3]   储层综合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J].
孙洪志 ;
刘吉余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4, (06) :8-10+89
[4]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储层特征及储层评价 [J].
庞雯 ;
郭德运 ;
赵靖舟 ;
时宝宏 .
兰州大学学报, 2004, (05) :96-99
[5]   卫城81断块沙四段第二砂层组“权重”储层评价 [J].
刘克奇 ;
田海芹 ;
狄明信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4, (03) :5-8+85
[6]   柴西南地区第三系有利储集体分布预测 [J].
赵贤正 ;
吴因业 ;
邵文斌 ;
郭彬程 ;
余辉龙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2) :50-53
[7]   灰色理论在辽河油田滩海区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J].
王瑞飞 ;
王永宏 ;
王永平 ;
甘庆明 ;
赵东明 .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6) :35-38+90
[8]   层次分析法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J].
王建东 ;
刘吉余 ;
于润涛 ;
李艳杰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3, (03) :12-14+119
[9]   灰关联分析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J].
赵加凡 ;
陈小宏 ;
张勤 .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3, (04) :282-286
[10]   用Q型聚类分析与判别函数法进行储层评价——以冀东老爷庙油田庙28X1区块东一段为例 [J].
马立文 ;
窦齐丰 ;
彭仕宓 ;
王韶华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1) :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