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变化对岩溶地下水溶解无机碳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被引:12
作者
赵敏 [1 ,2 ]
曾成 [3 ]
刘再华 [1 ,2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省科技厅普定喀斯特研究综合试验站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溶解无机碳; 稳定碳同位素; 生物量效应; 稀释效应; 土地利用; 岩溶石漠化; 森林;
D O I
10.19700/j.0379-1726.2009.06.006
中图分类号
P595 [元素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对岩溶地下水溶解无机碳(DIC)的影响关系到岩溶作用强弱及其相关的全球碳循环的正确评价。对贵州茂兰原始森林内的板寨岩溶地下河流域和普定岩溶石漠化强烈的陈旗、灯盏河泉域三种不同的土地利用下的地下水的DIC及其稳定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的DIC表现形式主要为HCO3-。对于缺少土壤覆盖的板寨和灯盏河岩溶地区,雨季主要因为稀释作用,HCO3-含量出现年内最低值;而对于较多土壤覆盖的陈旗岩溶地区,雨季主要受土壤CO2效应控制,HCO3-含量出现年内最高值,反映了土壤在岩溶作用及其碳循环中的特殊重要性。此外,夏季由于生物量的增加,δ13CDIC值较冬季偏轻1‰~2‰。而对于不同土地利用而言,石漠化影响下的地下水δ13CDIC较原始森林下的地下水偏重2.5‰~3.0‰,且随着石漠化的发展,土壤的进一步流失,地下水δ13CDIC进一步偏重,反映了石漠化后生物量比例减少和大气成因CO2比例增加对地下水δ13CDIC升高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565 / 57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西江下游溶解无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输出通量 [J].
姚冠荣 ;
高全洲 ;
王振刚 ;
何桐 ;
张永领 ;
刘昆 ;
焦树林 .
地球化学, 2008, (03) :258-264
[2]   西江河口段溶解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 [J].
焦树林 ;
陶贞 ;
高全洲 ;
刘昆 ;
佘建伟 ;
丁健 ;
刘祖发 .
地理学报, 2008, (05) :526-533
[3]   西南岩溶山地坡地石漠化分类刍议 [J].
张信宝 ;
王世杰 ;
贺秀斌 ;
汪阳春 ;
文安邦 .
地球与环境, 2007, (02) :188-192
[4]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J].
王世杰 ;
李阳兵 .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06) :573-582
[5]   岩溶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动态的影响 [J].
莫彬 ;
曹建华 ;
徐祥明 ;
申宏岗 ;
杨慧 ;
李小方 .
生态环境, 2006, (06) :1224-1230
[6]   贵州省普定后寨岩溶小流域水文特性研究 [J].
陈洪元 ;
陈邦宇 ;
陈波 .
贵州地质, 2005, (04) :284-288
[7]   碳同位素和水化学在示踪贵阳地下水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污染中的应用 [J].
李思亮 ;
刘丛强 ;
陶发祥 ;
郎赟超 ;
韩贵琳 .
地球化学, 2004, (02) :165-170
[8]   水-岩-气相互作用引起的水化学动态变化研究——以桂林岩溶试验场为例 [J].
刘再华 ;
Chris GROVES ;
袁道先 ;
Joe MEIMAN ;
姜光辉 ;
何师意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3, (04) :13-18
[9]   陆地表层碳循环模型研究及其趋势 [J].
王绍强 ;
陈育峰 .
地理科学进展, 1998, (04) :66-74
[10]   河流碳通量与陆地侵蚀研究 [J].
高全洲 ;
沈承德 .
地球科学进展, 1998, (04) :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