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气候条件下东北地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特征

被引:19
作者
崔景轩 [1 ,2 ]
李秀芬 [1 ]
郑海峰 [2 ,3 ]
付尧 [2 ,3 ]
张斯屿 [2 ,3 ]
机构
[1] 沈阳农业大学
[2]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水源涵养; 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 东北地区; SCS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其包含的典型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水源涵养功能,在防洪减灾,保障生态安全和人居安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往有关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主要是依托不同水文模型方法,从单一年份或多个年份的角度进行研究,较少考虑不同气候条件下水源涵养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划分研究区的典型气候年份(干旱、正常和湿润);基于水量平衡法,结合SCS-CN模型以及Penman-Monteith方程对东北地区典型气候条件下生长季内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差异明显,三个典型气候年份生长季内的水源涵养总量分别为:干旱年(SPEI=-1.26)为2214.64亿m3、正常年(SPEI=-0.22)为3231.49亿m3和湿润年(SPEI=1.05)为3969.33亿m3。(2)水源涵养功能空间变异突出,但在三种典型气候条件下呈现出一致变化,均表现为长白山地区水源涵养量最大,大小兴安岭地区次之,水源涵养量最低的地方主要出现在呼伦贝尔以西的草原地区,在东北平原的部分地区也有低值的出现,如白城、通辽、鸡西等地区,水源涵养量较一般的地方出现在东北平原大部分以农田为主的地区。(3)水源涵养功能除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外,还取决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于整个东北地区来讲,水源涵养总量表现为林地>农田>草地>湿地,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在干旱年和正常年表现为林地>农田>湿地>草地,在湿润年份表现为林地>湿地>农田>草地。研究结果揭示了东北地区三种典型气候条件下重要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大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可为区域生态空间规划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引用
收藏
页码:3026 / 303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定量评估及空间差异 [J].
王玉纯 ;
赵军 ;
付杰文 ;
魏伟 .
生态学报, 2018, 38 (13) :4637-4648
[2]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功能解析 [J].
周佳雯 ;
高吉喜 ;
高志球 ;
杨伟超 .
生态学报, 2018, 38 (05) :1679-1686
[3]   基于SPI/SPEI指数的东北地区多时间尺度干旱变化特征对比分析 [J].
徐一丹 ;
任传友 ;
马熙达 ;
赵东妮 ;
陈伟 .
干旱区研究, 2017, 34 (06) :1250-1262
[4]   基于SPEI指数的1961—2014年东北地区气象干旱时空特征研究 [J].
沈国强 ;
郑海峰 ;
雷振锋 .
生态学报, 2017, 37 (17) :5882-5893
[5]   基于二元水循环的黄淮海平原耕地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J].
陈丽 ;
郝晋珉 ;
陈爱琪 ;
李牧 ;
高阳 ;
管青春 ;
王宏亮 .
生态学报, 2017, 37 (17) :5871-5881
[6]   奎屯河流域春季融雪期SCS-CN模型参数取值方法 [J].
王瑾杰 ;
丁建丽 ;
张喆 ;
邓凯 ;
陈文倩 ;
张成 .
生态学报, 2017, 37 (13) :4456-4465
[7]   天山中部云杉天然林水源涵养功能定量评估——以乌鲁木齐河流域为例 [J].
丁程锋 ;
张绘芳 ;
李霞 ;
李伟涛 ;
高亚琪 .
生态学报, 2017, 37 (11) :3733-3743
[8]   若尔盖沙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 [J].
税伟 ;
白剑平 ;
简小枚 ;
祁新华 ;
苏正安 ;
陈勇 ;
蔡应君 .
生态学报, 2017, 37 (01) :277-285
[9]   中国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龚诗涵 ;
肖洋 ;
郑华 ;
肖燚 ;
欧阳志云 .
生态学报, 2017, 37 (07) :2455-2462
[10]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sturbance of Land Use Change on Major Ecosystem Function Zones in China[J]. NING Jia,LIU Jiyuan,ZHAO Guosong.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