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滩体及储集性

被引:21
作者
曾德铭 [1 ]
王兴志 [1 ]
石新 [2 ]
张帆 [1 ]
汪娟 [2 ]
朱永刚 [3 ]
机构
[1]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
[3] 西南油气田公司川西北气矿
关键词
雷口坡组; 滩体; 储集性; 成岩作用; 分布;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10.01.012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野外剖面及钻井岩心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对区内滩体的类型及特征、储集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和分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区内有内碎屑滩、藻粘结颗粒滩、核形石滩和鲕粒滩4类滩体,内碎屑滩和藻粘结颗粒滩广泛分布于中46井—杨家岩一线的雷三段,核形石滩集中于江油观音滩的雷三段下亚段,鲕粒滩集中于绵竹的雷四段中上部。这些高能滩体是局限陆表海和开阔陆缘海环境的产物,受后期成岩作用改造强烈,储集性差异大,雷三段中—上亚段的内碎屑滩和藻粘结颗粒滩在表生期岩溶作用和埋藏期溶蚀作用的共同改造下,储集空间内充填的石膏、石盐和方解石发生溶解,晶间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藻粘结"格架"溶孔和小溶洞发育,成为区内最有利的储集体,它们主要分布于中46井—鱼1井区块。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4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M].马永生等; 著.地质出版社.2007,
[2]  
中国南方早中三叠世岩相古地理.[M].冯增昭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3]  
沉积岩和沉积相模式及建造.[M].何镜宇;孟祥化主编;.地质出版社.1987,
[4]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白云岩储层类型及成因 [J].
沈安江 ;
周进高 ;
辛勇光 ;
罗宪婴 .
海相油气地质, 2008, (04) :19-28
[5]   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气藏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拾零 [J].
王一刚 ;
文应初 ;
洪海涛 ;
夏茂龙 ;
何颋婷 ;
宋蜀筠 .
沉积学报, 2007, (06) :831-839
[6]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世雷口坡期岩相古地理 [J].
林良彪 ;
陈洪德 ;
张长俊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7, (03) :51-58
[7]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研究 [J].
曾德铭 ;
王兴志 ;
张帆 ;
宋章强 ;
张若祥 ;
朱永刚 ;
李跃刚 .
古地理学报, 2007, (03) :253-266
[8]   中坝气田雷三气藏开发跟踪分析研究 [J].
屈德纯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4, (01) :30-32+63
[9]   中坝气田雷三气藏分析及有利相带预测 [J].
何鲤 ;
廖光伦 ;
戚斌 ;
唐统勋 ;
余福林 ;
廖曦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2, (04) :19-26
[10]   四川资阳地区灯影组滩相沉积及储集性研究 [J].
王兴志 ;
穆曙光 ;
方少仙 ;
侯方浩 ;
黄继祥 .
沉积学报, 1999, (04) :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