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艾滋病预防控制中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57
作者
戴色莺 [1 ]
沈张伟 [2 ]
范引光 [3 ]
程晓莉 [1 ]
叶冬青 [3 ]
机构
[1]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
[2] 安徽省立医院医保处
[3]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关键词
流行病学; 方法;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 O I
10.16462/j.cnki.zhjbkz.2015.12.024
中图分类号
R512.9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艾滋病作为一种特殊的性传播疾病,其在全国各地的蔓延不仅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还阻碍了社会发展,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流行病学的发展,流行病学方法在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已经渗透到艾滋病研究的各个领域。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不仅可以用来确定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主要问题,阐明其感染的原因和危险因素,还可以进行疫情估计,开展预防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等。本文主要就流行病学方法在我国艾滋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引用
收藏
页码:1282 / 128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HIV感染者配偶艾滋病队列研究.[D].朱萍.复旦大学.2012, 03
[2]   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高危行为研究 [J].
张华 ;
庄霞 ;
刁玉涛 ;
刘振东 ;
赵颖馨 ;
姜宝法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1 (05) :108-112
[3]   2012年柳州市400名嫖客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J].
刘娟 ;
梁庆香 ;
冯献湘 ;
杨艳珍 ;
单桂苏 ;
杨妙英 ;
周翠霞 ;
范引光 ;
戴色莺 ;
杨洁 ;
岑晗 ;
张渝婧 ;
刘姗姗 ;
胡林凤 ;
叶冬青 .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 (12) :1060-1063
[4]   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检测发现晚的原因调查分析 [J].
汤后林 ;
毛宇嵘 ;
张铁军 ;
韩晶 ;
何纳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11) :1004-1008
[5]   2009年广西某市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溯源调查 [J].
朱秋映 ;
刘伟 ;
朱金辉 ;
黎锋 .
华南预防医学, 2011, 37 (06) :73-75
[6]   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不同干预方法效果评价 [J].
吴翠平 ;
娄晓民 ;
梁利花 ;
戈文洋 ;
季士治 ;
游新 .
中国公共卫生 , 2010, (12) :1477-1478
[7]   2009年大连市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危险行为与HIV感染及影响因素调查 [J].
李瑞 ;
佟伟 ;
赵志杰 .
预防医学论坛, 2010, 16 (12) :1127-1129
[8]   娱乐场所女性服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的干预效果 [J].
吴杰军 .
浙江预防医学, 2010, 22 (12) :84-85
[9]   基于线性混合模型的艾滋病最佳治疗时机选择 [J].
桂文林 ;
韩兆洲 .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0, 29 (05) :921-930
[10]   艾滋病防治面临的难题与对策 [J].
甘劭安 ;
朱新春 ;
辜明东 ;
任波 ;
邓注红 ;
张雄伟 .
中外医疗, 2010, 29 (27) :190+192-190